2002年国内汽车工业八大头条新闻大点评
分享打印 2003-01-02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200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格局大变,跨国公司与国内巨头强强联手,改写工业格局;市场猛增,产销量超过百万辆,实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的夙愿;环境改善,召回、金融信贷政策的出台终于有了眉目,中国车主的“国民待遇”有望实现了,中国人买车也有望花外国人的钱了…… 1一汽携手丰田日本企业“绝地反击”一汽与丰田合作最出人意料之处的就是变不能为可能。因为此前双方各有自己的不同合作伙伴。然而一汽并不满足于在轿车上与上汽争做国内的“老大”,它需要借助丰田提升各个车型上的优势,当然也有制衡已有合作伙伴的目的;丰田看中的则是一汽在国内汽车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其享有的政策优势。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导演了一汽与天汽先携手,进而一汽与天汽、川旅再结盟丰田的重组大戏。早在20年前,以大众、标致、克莱斯勒为代表的欧美汽车商就来华投资。相对于此,人们不免感叹日本汽车企业来晚了。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是抱着这种信念,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企业开始“绝地反击”。2东风日产全面合作“争第一”情结促良缘东风与日产合作金额之大(约150亿元人民币),合作范围之广,都是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合资之最,也表明双方的决心之大。以今日之日产,再加上雷诺的背景,其实力并不逊于丰田或大众、戴?克等强劲对手,双方的合作实际上是围绕“雷诺―日产―东风”这样一个轴线,前景应该看好。东风与日产合作的渊源久远,双方正式签约水到渠成。另外,东风与日产的合作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那就是“争做第一”。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东风曾经是“第二汽车厂”;在日本,日产一直是处于丰田之下的第二大汽车厂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东风曾经不断地叫板一汽,而日产也给丰田以压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者“老二”的地位也难以自保。共同的遭遇促使双方紧步一汽与丰田合作的后尘,签下合作的契约。3上汽通用五菱成立首创“中中外”合作此项兼并重组案引人注目之处不仅在于时间之长―――三年,也不在于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中中外”的建立,更不是涉及的金额有多么大―――通用只有几千万美元的现金投入;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理解中国政府有关汽车合资企业的相关政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在同类车型上,一家跨国公司在华只能建立两家合资企业。此前,在乘用车领域,美国通用已经有上海通用、金杯通用两个合资项目,如果直接与柳州五菱合作,则可能“犯规”。通用的高明之处在于积极地将上汽集团引入,并直接促成上汽与五菱的合作,再与上汽扩大合作,进入微型车领域。4本田轿车出口基地榜样的力量无穷没有浓墨重彩的场面,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通报给新闻界的就是一纸传真而已。这样做可能在短时间内不被广泛关注,却掩盖不了其深远的历史价值。毫无疑问,建立外资比例超过50%的汽车生产基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资的最大突破。无论在日本汽车业界还是世界汽车领域,本田都是名副其实的“后来者”,但这个“后来者”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现在以先进的环保技术赢得美国市场,而且表现在进入壁垒森严的中国汽车产业。4年前,本田意外地击败通用、现代等跨国公司,成功入主广州轿车项目。此后一年一大步,几乎就要赶上其他先期进入中国的竞争对手。现在,这一基地是以出口的名义,可以在零部件等方面与广州本田互为策应。而其他跨国公司会不会效仿?5上汽参股大宇是前瞻还是无奈?中国汽车企业涉足国际间的兼并重组,上汽集团开了个头。说是具有前瞻性,兴许透着无奈。买下韩国大宇10%的股份,决不是上汽集团钱多得不得了。作为国内经营状况最好的汽车集团,上汽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自打引进桑塔纳车型,上汽集团20年间既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整车企业,也没有创出自己的品牌。使人们对其企业性质产生种种疑问,说得好听的称其为投资集团,说的不好听的斥其为“挣钱机器”。上汽集团也意识到,造别人的车,圆不了自己的梦。无论是在与一汽、东风的国内竞争中,还是在与通用、大众的合作当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开发能力、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很难得到主动,借助参股大宇的机会,弥补某些不足,特别是产品开发方面的不足,才是上汽的真正用意。6轿车产销过百万汽车时代并未到来中国人能够自己生产轿车,曾经是老一辈汽车人引以为荣的;而轿车产量超过100万辆,是多年来汽车业界不懈的追求。对此,我们有如下备忘:今年轿车产销量之所以有超过50%以上的增长,既包括多数轿车企业大幅度的增长,也包括由于政府有关部门放宽了轿车准入的门槛,过去一大批“准轿车”得以“转正”,出现了统计口径上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轿车产品的结构上,最丰富的车型集中在发动机排量为1?5升以上、价格在12万元以上的轿车,而这部分车型的实际产销量也占了绝大部分,消费人群偏重于高收入家庭。换句话说,轿车之于普罗大众还是奢侈品,因此我们暂且不能说中国汽车时代已经到来。7华晨造宝马一切还是“将来时”华晨与仰融是近来汽车业的热门话题。但以另类形象进入汽车产业的仰融,出现戏剧性的变化让人们始料不及。与对华晨造车、仰融出走的关注相比,宝马中国造更让人国人关注。无论在什么场合,华晨的人最愿意提的就是“宝马”,仿佛这个与德国人在高档车上的的合作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但是,时至今日,关于双方合作生产宝马轿车的信息都是“将来时”,我们衷心希望这一合作顺利。8北京现代成立创合资速度之最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时间表:今年4月,北汽控股与韩国现代签署合作协议;5月,双方在汉城签署合资合同;6月,两款车型在天津进行正面碰撞实验;7月,中方筹备组人员到位;9月,项目通过中国政府审批;10月,北京现代成立;11月,生产线启动;12月,新车上市。如果说北京现代是在放卫星,听起来显得不够尊重。但在短短8个月之内完成从立项到整车下线,速度之快,确实书写了世界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之最”。事实上,北京的确应该在汽车工业上有一番作为,也免得辜负前人打下的基础;而韩国现代也看准了中国市场,来得晚,决心也大,胜败在此一搏。双方的欲望如此强烈,应当成为合作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