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发展与石油工业的关系?究
分享打印 2005-06-08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2004年至今,油价上涨成为牵动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04年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价格从年初的每桶32美元不断攀升并于10月创历史新高——55.67美元,经回调后,2004年末收于43.45美元,创下1983年NYMEX推出原油期货合约以来第三大年度涨幅。2005年,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在高位震荡,3月以来再次大幅上涨,18日NYMEX原油期货价达到56.72美元,再创新高;4月1日,其收盘价格更是升至57.27美元的历史高位。从世界石油业发展历史,包括两次石油危机可以看出,石油价格长期呈上涨趋势,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世界石油储量有限、石油不可再生;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在持续增长,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经济重型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拉动石油需求净增长。以2004年为例,2004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比2003年增加265万桶,增幅高达3.3%,为197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据IEA(国际能源机构)分析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拉美、欧洲及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原油需求较2003年增长81万桶/日。从1954年到2001年,世界财富500强排名第一位的争夺几乎都在汽车公司和石油公司之间展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油和汽车在经济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似乎展示了二者之间难分难解的纠葛。而近几年石油价格的高歌猛进和中国汽车业增长从井喷到骤缓的戏剧性变化使大家更进一步地关注这两者的紧密联系。世界石油工业与汽车工业发展关系纵观世界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发展史,二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世界汽车工业的大发展离不开石油工业的支持。可以说,汽车工业是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1862年第一台汽车内燃机在法国出现,到今天,世界汽车仍然是以消耗燃油的内燃机汽车为绝对主力。世界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它得益于福特的流水线生产装配方式,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使汽车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同时还得益于当时美国石油的大发现和石油工业的突飞猛进,为大众的汽车消费提供了充足的廉价燃油。1901年,美国奥斯公司生产出了425辆“快乐奥斯”型,1902年产量达2000辆,成为第一种大量生产的车。1903年福特研制出A型车,1904年研制出B型车和C型车,1905年研制出F型车,1906年研制出K型和N型车。1907年福持又推出T型车,并于1913年建成流水装配线。到1914年时T型车的年产量达到30万辆,全国的汽车年产量达到60万辆。与此相对应且密不可分的是:1901年1月,美国在德克萨斯州发现“纺锤头”大油田,仅其中六口井的年产量就是当时世界最大产油国一一俄国产油量的两倍,从此开辟了美国液体燃料的时代,也为当时耗油的汽车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燃油,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汽车的消费和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此后一直到1973年,国际原油一直保持着每桶3美元以下的低廉价格,充足而便宜的石油价格,支持着汽车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普及.支持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用油是石油需求的重要推动力量。不包括汽车生产中所消耗的能源,目前,全世界石油产量的1/3以上供汽车使用。美国每天要消费掉2040万桶。{除它自己生产800万桶外,1240万桶需要进口)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而据中国能源学会统计.2003年我国车用燃油消耗达到7000万t,约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1/3。据专家预测,2010年和2020年我国以汽车为主的机动车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t和2.56亿t,将占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当今世界,还没有什么行业或者消费品能像汽车那样对石油需求从而对石油工业产生那么重大的影响力。石油危机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历史上爆发过两次对世界经济影响极大的石油危机。1、1973年一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不到3美元猛涨到12美元,上涨3倍,给当时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以沉重的打击,那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7%,使欧洲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汽车工业既受到消费者购买力大幅下降的影响,又受到燃油价格大涨的负面影响。1975年与1973年相比,世界汽车产量由3000万辆下降到2500万辆,下降15%,其中由于美国生产的轿车为油耗大的大排量轿车,受冲击最大,美国汽车产量从1270万辆下降到900万辆,下降27%。2、1979年一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上涨到34美元/桶,又上涨了近两倍,本次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美国政府估计,美国GDP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同样,汽车销售量再次跌入低谷,汽车厂商又不得不大幅减产。1982年与1978年相比,世界汽车产量由3120万辆下降到2660万辆,下降15%;美国广大用户转而购买进口的小排量轿车,使美国汽车产量大幅度下降,由1290万辆下降到700万辆,下降46%。而日本生产的小型节能汽车却在本次危机中获得发展的大机遇,一举占领了美国市场的25%。总体而言,石油价格高涨并持续较长时间,一方面会降低各国尤其是处于重化工业时期国家的经济增长,汽车工业作为该时期的支柱行业,必然受到较大冲击;另一方面,油价高涨将促使消费者注重油耗指标,选择较为节能的汽车,从而改变汽车品种的消费结构乃至生产结构。中国石油状况与汽车工业发展中国石油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重工业为经济增长源动力的中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却几乎达到了极限。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t,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面对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国内供需缺口逐渐增大。1993年中国成为成品油的净进口国,1996年又变成原油的净进口国。统计显示,1996年一2004年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已从2000多万t增加到1.2亿t,不到十年时间,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5倍,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超过40%。从2003年始,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另据美国能源部预测,中国2010年对石油依存度为50%,到2020年将上升到60%;而IEA预测的程度更高,分别为65%和76%。中国原油的需求对世界石油需求和价格已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石油安全角度分析:当一国石油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进口依存度)达到30%时,就存在安全问题;当一国的原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t时,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变化就会影响到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而当其进口量超过8000万t以后,就必须运用外交、经济、军事手段来保证石油供应的安全。我国目前这两个指标都已超出,并将继续增大。而按世界经合组织测算,通常条件下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并持续一年,将引起世界经济下降0.25%,其中发达国家经济下降0.2%.发展中国家经济下降0.7%。而据我国权威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0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0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中国GDP增长0.43个百分点。汽车用油占需求的比例大、增长快按照中国能源学会的统计,2003年我国车用燃油消耗达到70007t,约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1/3,按每桶均价28美元计算,2003中国车用石油消耗143.67亿美元,已占GDP总量的1.02%。在“2004年中国能源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预测:中国汽车产量年均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未来可以维持10—20年,2010年前,可能突破1000万辆,并由此成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国。他同时指出,目前我国新增石油需求的2/3来自于交通运输业。而IEA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也就是说.中国汽车油耗的增长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石油的需求,而且已较大地影响了世界石油需求和增长。据预测,2010和2020年我国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t和2.56亿t,将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无论是增量还是总量,汽车耗油都成为了我国石油需求的主要推动力,汽车产业的迅猛增势让中国的石油战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土顿亚洲首席经济师陶冬分析,若以今年每桶原油平均价格38美元,中国全年进口原油为1.2亿t,折合约8.8亿桶来估算,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高,将直接导致中国全年外汇损失达到88亿美元。石油价格高对我国汽车消费的影响2004年,继2002、2003两年汽车销量增速分别为38%和35%的“井喷”后,增速迅速回落,2004年全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6.1%,销售量同比增长15.5%。但是,相对于世界车市总体上2%左右的增长率,相对于中国其他行业,这样的增速仍然是较高的。去年汽车市场增长的较大回落,源于多种因素的合力:一是市场需求爆发之后的正常回复;二是国家抑制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的影响,包括停止汽车消费信贷;三是在面临2005年汽车进口配额取消,居民持币等待进一步降价等等。而2004年高涨的油价对于中国汽车需求量有没有较大;中击?客观分析,影响并不明显。虽然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导致我国车用燃油一年内三次提价,使2004年汽油平均价格比2003年上涨15.7%,柴油价格上涨12.8%,是近年来涨幅最大的一年,2005年3月23日,汽车价格又全面上涨,平均涨幅7%左右。但是,无论从世界经验还是从各有关机构的调查来看,车用油的涨价对于消费者买车的需求影响不大:对于高端用户而言,他们大多对油价变化很不敏感;对中低端用户而言,车价仍然是汽车消费中最重要的成本因素,也是影响他们购车需求的最主要因素。而汽车用油花费目前在其成本中还占较小的份额(比如,用90号油的捷达车在城市百公里油耗为9L左右,假定一年行驶30000km,油价涨价前一年费用为8910元,涨价后为10308.87元,一年多花1398.87元,1398.87元占用车成本中的比例不算高)。因此在目前.油价上涨更多的是影响他们的使用方式和品种选择,很少人会因此而推迟购买,但他们会更加关注油耗指标,从而增加市场对小型节能汽车的需求。但是,如果油价继续走高并维持较长时间,导致用油成本在汽车消费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则会对汽车需求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节油是我国汽车工业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汽车消费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增长从而对石油价格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石油价格的上涨对我国汽车消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无论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来考虑,还是从汽车工业自身利益考虑,降低汽车使用中的原油消耗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满足国人汽车消费需求和支持本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汽车厂商和消费者重视节油,应成为政府和各界的共识,也是我国汽车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5年7月1日将正式实施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和2004年11月出台的《节能中长期规划》显示了我国政府对节能问题的更加重视,代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汽车工业发展方向的新趋势,值得高度关注。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节油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而不能因噎废食,颠倒主次,为了减少用油而阻碍我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正常的购车需求。从长远看,政府的节能目标和汽车工业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这是顺应客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者认为,这两年的油价高涨,对于我国消费者和汽车厂商,最重要的是起到了一个警示和导向的作用,促使需求和供应方都更加重视汽车的节能指标。在此中国汽车业高速成长之初,以市场的力量显示汽车节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汽车工业走向健康、理性的可持续发展,实是中国汽车业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幸事。推动我国汽车节油的对策措施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初期的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消费市场来说,大力宣传和实施汽车节能措施既紧迫又正当其时。节约汽车用油,可以从三个大方面来考虑:1、政府行为。首先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政府应制订大排量车高消费税实施细则。限制汽车用油的浪费,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研制、生产先进节油的发动机和汽车。其次,在我国汽车工业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加大对新型节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使中国汽车业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2、企业行为。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明确节能是我国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符合汽车厂商的自身利益。其次,根据自身情况,选定适宜的细分市场和产品档次.并采用相应合理的节能技术。对于目前还较弱小的民族企业而言,市场潜力巨大而技术要求较低的低中端市场是其最佳选择,宜将生产“低油耗高质量”的百姓车作为其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要方向。再者,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动向,在适当时机参与其中,实现跨越式发展。3、顾客行为。首先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我国的能源状况,树立以节约能源为荣、浪费能源可耻的公民意识。并使公众逐步建立理性的汽车消费观念,摒弃攀比不实的购车观。其次,废除以前存在的对小型汽车使用的歧视政策,而且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小型汽车。通过征收燃油税等经济措施促使消费者节约用油。(汽车与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