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现货平台
全国分站导航

中钢网

价格汇总
价格查询
价格走势
价格统计
中钢网新闻中心产经新闻汽车吉利布局上游、小鹏开搞“副业”

吉利布局上游、小鹏开搞“副业”

分享打印 2022-11-23 11:29 编辑:中钢网     来源: 互联网     字体: [大][中][小]    

导读:短短一天内,吉利电池项目签约宜春、小鹏投资50亿注册新公司、小米再投电池材料企业,三则貌似不相关的企业行为背后,是“造车也要造电池”观点的应验

  短短一天内,吉利电池项目签约宜春、小鹏投资50亿注册新公司、小米再投电池材料企业,三则貌似不相关的企业行为背后,是“造车也要造电池”观点的应验,更是自研自产电池的深度垂直整合大势。

  据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预计,中国动力电池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1250GWh,估算将较2022年490GWh的预估出货量增长155%,2023年、2024年、2025年各年度的出货量同比增幅将分别为73%,19%、24%。

  有数据统计,2022年动力电池领域公布了至少70余项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有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上。这其中,不乏整车制造企业的“搅局”。

  主机厂“疯狂”布局自产自研电池

  “不是(为了自造电池),只是注册了一家新公司而已。”针对“小鹏汽车50亿成立汽车科技公司意欲自研自产动力电池”的猜测,有小鹏汽车内部人士向财联社予以了否认,“这个新公司是小鹏汽车的全资子公司,没有什么新的业务,但未来不排除把一些业务放进去。”

  此前一天天眼查App显示, 广州 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夏珩,注册资本50亿人民币,由XPeng Power Battery(Hong Kong)Limited全资持股,经营范围包括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池制造等。

  尽管对上述猜测予以了否认,但工信部的公告却部分“暴露”了小鹏汽车的动作。

  今年7月,工信部产品公告表明,小鹏G3i所搭载的三元锂电池除由宁德时代供货外,另一家为“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在小鹏G9的公告中,电池生产也出现了“广州智鹏制造有限公司”的名字。

  相较小鹏的“隐晦”,蔚来则已开诚布公。今年10月,蔚来电池科技( 安徽 )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蔚来汽车明年(2023年)将保持芯片、电池及手机领域的研发投入,预计每个季度的研发费用约30亿元。”此前,李斌已多次公开表露自研自产电池的决心。

  就在小鹏新公司成立的当日,吉利磷酸铁锂材料及电池回收项目签约宜春,官方称,吉利科技集团大力布局上游的电池材料开发和利用,双方将在袁州区投资建设磷酸铁锂材料及10万吨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同日,安徽新宸新材料有限公司日前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1344.54万元人民币增加至1512.61万元,新增股东正是 湖北 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除上述车企外,广汽埃安、长城、理想、宝马、大众、现代等已先后切入电池赛道,只是方式略存差异。业内普遍认为,“避免受制于人”是主机厂布局动力电池背后的主因。

  大势所趋背后风险犹存

  彼时,特斯拉曾将松下视为“御用”电池供应商,但随着与LG、宁德时代牵手后,特斯拉让前者彻底沦为“陪跑”的角色。

  有某头部新势力内部人士坦言,“在这场持续多年的博弈中,特斯拉深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电池供应的挚肘之严重,一旦电池厂商供货中断,将会直接影响车企按期交付新车。”此举,无疑为当前车企的“大杀四方”打下了重要基础。

  一向视特斯拉为“榜样”的小鹏汽车,自然不会视而不见。

  今年初,关于“小鹏汽车打算引入中创新航(中航锂电)”、“因电池太贵,要替换宁德时代”的声音接连出现,小鹏汽车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车辆生产的零部件供应链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保供保产,更加准确地预测交付周期”;9月,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坦言:宁德时代已不是小鹏汽车最大供应商。

  天风证券研报称,主机厂自造电池的好处显而易见,包括动力电池技术趋于成熟,主机厂具备后发优势;背靠主机厂,动力电池出货增长快且稳定;主机厂对车理解更深,车端需求可以直接穿透到电池;新技术、工艺和设备可以快速应用;电池和底盘同步开发,更易应用CTC等技术方案等。

  “有些车企虽然想自造电池,但也要在现阶段考虑供应商的感受,且需评估时机问题。”上述行业人士认为,主机厂自造电池看似是为了规避供应链风险,但同时也要面临规模化的问题。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也持同样观点。其向财联社坦言,目前大部分车企仍采用从电池供应商采购电芯,然后自行PACK的模式。“类似小鹏这种车企,今年的年销量也就10万多辆,暂时还无法和比亚迪相比。如果想要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都自己做的话,投资比重会非常大,若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会有比较大的风险。”

  “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趋势正在走向新的阶段。”光大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汽车电动化趋势下,传统的供应商-客户体系正在被打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发展将愈发深入,从订单层面的绑定到技术层面的绑定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依据。以上内容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
QQ:153405099 电话:13783683896           刘先生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豫ICP备2021034665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