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分享打印 2004-06-02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一季度,全国船舶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造船三大指标大幅增长,修船和船舶配套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为全年经济指标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一)造船三大指标大幅增长一季度,全国造船完工1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5%,其中出口船舶1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2%;承接新船订单45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1%,其中出口订单3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4%;手持船舶订单292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0%,其中出口订单234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5%。中船集团公司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造船完工12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0%,占全国总量的85%;承接新船订单37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6%,占全国总量的84%;手持船舶订单202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6%,占全国总量的69%。(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605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金属船舶制造、船舶配套设备制造、船舶修理及拆船同比分别增长33%、27%和12%。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0亿元,同比增长23%。(三)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一季度,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金属船舶制造72亿元,同比增长46%;船舶配套设备制造26亿元,同比增长36%;船舶修理及拆船22亿元,同比增长13%。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62万元,比上年同期扭亏增盈14139万元。船舶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05个,亏损面34%,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958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616万元。(四)船舶出口同比下降据海关统计,一季度,船舶产品(含浮动结构体)出口金额总计5.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二、经济运行主要特点(一)骨干造船企业生产节奏明显加快骨干造船企业利用生产任务饱满的有利时机,加强生产计划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节奏明显加快,大批船舶提前交付。中船集团公司一季度有12艘船舶提前交付,占完工总量的63%。大连新船重工承造的5668TEU集装箱船和巨型油船(VLCC)提前5个多月交船。(二)船舶?设备经营形势喜人一季度,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造船市场活跃的带动下,船舶配套设备订单增长加快,主要船舶配套产品供不应求。一季度,中船集团公司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分别签订船舶配套设备合同11.7亿元和1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994%。(三)船舶修理及拆船利润大幅增加一季度,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142%。修船企业提高了大型船舶改装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修理的业务量,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船用钢材价格持续上涨,供货短缺的压力增大船用钢材价格在去年大涨的基础上继续上涨,涨价频率不断加快,幅度加大。以船用中厚板为例,2004年3月底价格已涨至5800元/吨,比年初每吨平均上涨1600元,涨幅为38%。同时,船用钢材订货更加困难,部分钢厂已是有价无货。国内船用钢材供应不足、进口钢材紧缺等问题对造船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冲击。(二)电力供应不足,能源紧张的制约加剧全国性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对船舶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尤其是船厂比较集中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区的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如江苏省部分地区实行最高限电和开两天停一天的方式供电,浙江省对工业企业实行每周五天供电制。四、预测和建议(一)预测1.据专家预测,二、三季度在航运市场繁荣的带动下,造船市场将继续保持兴旺势头。在钢材涨价和运价提高的推动下,新船成交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一季度我国承接新船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增长,但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预计全年承接新船订单会因船位紧张而比去年有明显下降。2.据中国钢铁协会预测,国内钢材市场行情已趋于稳定,部分钢材价格明显回落。但由于国内船用钢材供应不足,进口钢材紧缺,其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下降幅度有限。由于今年完工的船舶基本都是前几年船市低迷时承接的低价船,船用钢材涨价使造船企业增加了额外采购成本,对全行业经济效益将产生严重影响。3.国家公布的电力供需监测预警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全国用电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但由于新增供电能力有限,二、三季度全国供电总体形势比一季度更加紧张。(二)措施与建议1.船舶工业企业应加强市场研究,把握时机,适时接单。在生产节奏快、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手持船舶订单按期交船。2.建议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保障船用钢材的供应。钢铁和船舶两行业要加强战略合作,建立船用钢材的供求协调机制。船舶工业企业应进一步提高钢材利用率,开源节流,降低成本。3.对二、三季度将出现的用电更趋紧张的局面,船舶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采用错峰、节能等手段尽量降低其对船舶生产的不利影响。注:1.报告中的国内数据为国家船舶工业统计季报数据。2.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3.造船完工、承接新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的统计范围是100总吨及以上的钢质机动船舶及浮式生产储油(FPSO)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