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船重工又显国企春色
分享打印 2005-02-28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2003年之前,也许连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的职工都不敢相信,自己所在的这个著名国有老企业还能焕发青春,还能在中国造船界又开辟一块新天地。而今,他们不再对此表示怀疑,因为2004年,他们以全年完成43万吨交船吨位,超上年一倍的骄人业绩重新站在了中国造船界的前列。同时,他们还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以建造30万吨级以上超大型油船(VLCC)的造船厂之一。在当今许多国有老企业都在困境中徘徊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创造奇迹的呢?整合经验 构建发展模式近年来,渤船重工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国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重大历史机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挖掘自身潜力入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连续多年实现产值、利润和造船产量等多项经济指标,平均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成为中国造船业中的佼佼者。2004年,当渤船人把当年完成交船吨位提高到43万吨,比前一年整整翻了一番时,中外造船业的同行们为之瞠目。当初,在认真分析完成既定目标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时,渤船公司党委意识到,在人员、装备、技术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要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必须激发起全厂职工的干劲和热情,苦战攻坚。为此,他们以迎接公司成立50周年为契机,根据年度总体生产任务安排,将15.9万吨2号船、3号船,5.73万吨1号船等50个重点项目分解到内业、船体、机装、电装、甲装、居装等单位。从二季度开始,在全厂范围内、特别是在一线生产单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活动。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渤船重工作为进军世界造船强势企业的有效途径。他们把近年来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加以整合,升华为企业管理的最新思想,并构建成适应企业发展的理想模式,调整了生产结构,设立了内业分厂,对过去钢料加工、钢结构制作和分段制造三个环节进行整合,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分段制造能力。同时,他们还进一步深化了转换造船模式工作,从深化生产设计入手,以缩短造船周期为目的,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造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过去3万吨级船主船体结构生产设计从合同签订到开工需要10至12个月,现在15.9万吨船仅用9个月就能正式生产,船舶建造周期也比“九五”期间平均缩短15.8%。加强研发 抢抓市场份额作为一个企业,没有新产品,没有过硬的质量,是无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渤船人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一方面加强对造船质量的监督,提高工艺手段,一方面抢抓机遇,利用国家扶持造船的政策,不断加强新船研发力度,抢抓市场份额。由于严把质量关,2004年,渤船重工为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建造的两艘46000吨原油/成品油船“大庆453”和“大庆455”号,双双被美国海岸警备队评为“21世纪质量船舶”,在所有8艘获此称号的中国船舶中重占了1/4,引起了国内外造船界、航运界的高度重视。在新船研发方面,他们为中远集团建造的15.9万吨原油船“大理湖”号,更是国内订造、国内设计、国内建造、国内检验的最大船型,该型船总厂274米,型宽48米,型深24米,航速15.2节,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企业新纪录”。该船开创了中国造船史上的诸多第一,标志着渤船重工大型船舶建造能力和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在中国造船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这些成绩反映出,渤船重工各项经济指标不仅在数量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也大幅度提高。发展目标 直指第一方阵为了尽快跨入世界造船企业第一方阵,目前国家首批13亿元国债建设资金支持的渤船重工大型船舶建造设施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施工中。该工程包括一座长480米,宽107米,深12.7米的大型船坞,设有600吨龙门起重机等配套设备,可建造30万吨级以上超大型油轮。工程2007年投产后,将新增年造船能力100万吨以上,总体造船能力达到160万吨。2004年的佳绩也给了渤船人极大的鼓舞,该公司已经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05年,该公司要实现产能60万吨,产量50万吨;2010年实现造船120万吨;2015年实现造船180-200万吨;并在2020年前后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规模、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效益、一流的文化跨入世界造船企业的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