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的川崎神话
分享打印 2005-04-01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最大的船公司——中远集团欲扩大自己的船队,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订造船舶,质量、工期、船价很难满足自身的需要。出于全球战略考虑,中远集团决定投资造船业,与拥有世界一流造船厂的日本川崎重工联手,在南通投资2. 4亿美元,创建了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合资“神话”合资尽管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经济现象,但在造船界却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因为有人担心,外资的进入会威胁到我国船舶工业安全。实践证明,这种担心多虑了。作为国内第一家大型造船合资企业,中远川崎不仅运作成功,形成中国特色,同时与国内同行业实现交流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了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与进步。江苏南通长江之滨,中远川崎仅用18个月就建成一个厂,22个月开始建造第一艘47100载重吨散货船,这样的建设和投产速度在中国造船史上也是“破天荒”的。总经理徐凯回顾说, 1996年底筹建工作正式启动,那时这里一片荒滩,杂草丛生,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但这片处女地反而激起了我们这些拓荒者的热情。 如今,当你走进南通中远川崎,会惊诧一个大型造船厂居然轻尘不飞,绿荫如盖,房舍错落有致,设施井然有序,俨然一个大花园。筹建初期徐凯就认准:要全面、认真、不走样地把川崎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学到手。他们以川崎坂出船厂为样板,从船厂布置、车间设置、生产流程、计划进度、基础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移植,在此基础上培育了自身的技术与管理体系。 1999年30万吨级大型造船坞建成,中远川崎正式成立运作,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实现了令人眩目的“三级跳”——从建造4.75万吨级散货船起步,到第五代5400TEU集装箱船,再到30万吨级巨型油轮。2002年12月为大连远洋运输公司建造的 30万吨巨型油轮“远大湖”号交付使用,不仅实现了巨型油轮 “国轮国造”零的突破,更标志着我国造船业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被海外传媒称为“中国迈向世界造船大国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去年7月,中远川崎又获得了3艘5000车位汽车运输船的订单。这是国内接到的最多车位的汽车运输船订单,属于更新换代的新船型,技术含量高,建造工艺复杂,目前已开始建造分段。中远川崎“原样移植”加本土化的创业之路大获成功,使其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为无论在船舶产品还是造船技术方面都独占鳌头的企业,先后荣获了“中国最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500强”、“中国出口企业200强”、“中国机械行业百强企业”等称号。 效率“神话”我国造船产量虽然多年排世界第三,但造船效率远不及人家。据2002年测算,我国人均造船产量仅为日本的8%,船台利用率为日本的20%—30%,生产效率仅为日本的 15%—20%。在中远川崎,每年都有9天的全员夏休,在中国企业里这是凤毛麟角。平日,厂里也不提倡加班加点,甚至规定,每月加班累积达到36小时后,必须强制休息。 中远川崎生产时间明显比别人短,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但其人均造船吨位、人均产值、每吨位能耗、人均出口创汇等经济指标,近几年却一直名列中国造船企业榜首。从最新公布的中国企业新记录看:中远川崎2003年建造的30万吨VLCC大型油轮和4.9万吨散货轮,建造工时分别为88.4万工时和27.6万工时,企业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131.5万元/人.年,造船生产效率22工时/修正总吨,均创国内同行业新记录。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到日、韩船厂水平;造船生产效率是国内骨干船厂的2至3倍。中远川崎员工能够“以一当十”,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它实现了复合型人才战略。比方说,一个仓库的保管员,同时还是一个搬运工;一个电焊工有可能还是一个起重工,或者是个铲车驾驶员。不管分工如何,每个员工都要能将与自己工作环节相关的几项工作处理好,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在川崎坂出船厂早已实行了这种工作分配,但在我们许多国有企业里,仍然是不可想像的。 中远川崎虽是各占50%的中日合资企业,但近两年日方常驻人员仅有6人,是以中方为主经营管理企业。2003年,中远川崎造船完工69. 8万吨,在国内排第二位;2004年平均每个月要交一条5.5万吨灵便型散货船,散货船实现了不足20天的建造坞期,创造了新的造船记录。高效、安全、低成本地建造出高质量船舶,是中远川崎的一贯追求。目前,中远川崎的造船订单已排到了2007年,今年造船产量将达到116.5万吨,比去年增加39%。 效益“神话”造船业是微利行业的说法,几十年来在我国造船界几乎是众口一词。近几年,中国造船业强劲发展与效益低水平之间的“落差”,许多人也是见怪不怪。统计显示,去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605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2亿元。但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的利润总额只有862万元,有205家亏损企业,亏损面高达34%。看看证券市场,近些年企业想上市“圈钱”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国内上千家船厂,目前却只有一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负债率都达不到证监会的上市要求。”业内人士如此解释造船企业难以上市的原因。 徐凯从不认为造船是微利产业,他领导的中远川崎独树一帜,率先成为中国造船获利丰厚的标杆。2003年,中远川崎人均产值达到120万元,人均赢利超过了10万元。2004年中远川崎利润又比上年增长33%。中远川崎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无余量造船、零库存,钢材利用率达到92%以上,万美元产值耗电量1189.8度,这些指标是很多国内大型骨干造船企业努力多年尚未实现的目标。从宽阔的长江下游江面向北岸望去,在万樯林立的南通港区,能一眼就认出中远川崎的标志——两台高达90米的红色巨型门机。这两台门机由上海船舶设计院设计,上海港机厂制造,遥控系统采用了法国技术,价格仅相当于日本产品的1/4。由于中远川崎主动放弃了进口,仅此一项就节省了上亿元的巨额投资。徐凯说,有效控制流程成本对造船厂是非常关键的。造船成本主要分两块,一块是物资采购成本,另一块是工时成本。从工时成本来看, 中远川崎建造第一条30万吨油轮用了108万工时,第二条下降到96万工时,第三条又下降到88万工时。 中国造船的“中远川崎神话”已被业内人士称为“中远川崎现象”,因为中国造船人20多年的梦想,在中远川崎一朝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