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造船再动容
分享打印 2005-05-30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温州市船舶工业经过短短的十多年时间,从只能建造300吨级的钢质船起步,到目前建造万吨级货船、油船、多用途的集装箱船,造船能力有了长足发展,生产条件也有了很大改观,然而,仍有少数船厂只顾经济效益,忽视造船质量,在去年冬到今年春期间,温州连续发生了3起船舶舱口裂缝的质量问题。“排档制造”影响船建质量截止2004年底,温州市拥有修、造船企业47家,仅有17家企业取得了修造船资格(均属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均坐落在瓯江出海口以北的七里港镇和黄华镇沿江一带,占用东西岸线约4公里,累积固定资产投资3亿多,有大小船台240多个,仅去年造船产量就达90余万吨位,产值近30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国和浙江省产量的8%和1/3,从业人员突破7000人,正在建造的160艘船舶中,以生产2000T-5000T散货船及油船为主。浙江东方造船修造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已取CCS认证证书。在该地区造船业空前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船舶建造质量和管理上的问题。据乐清市船舶制造业发展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夏建明介绍:首先是少数挂靠业主的船舶质量不能完全保证,“低、小、散”情况较为突出,七里港、黄华不到4公里岸线就有大小船台240多个,“大排档,见缝插针”的造船方式较为突出;再就是设备、技术、人员投入上大大滞后,船厂没有建立应有的质量管理体制,自检程序基本上没有进行;在造船工艺上,有的船厂还采用原始整体造船法,致使企业停留在低成本、低投入、低价竞争阶段,严重影响了整体造船质量,一些低质量船舶进入航运市场,成为水上安全的隐患。温州船检部门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导致温州某些船舶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少数造船厂造船时随意变更图纸,尤其是干货船、集装箱船货舱口围板存在偷工减料等现象,此外,还存在造船装配质量低下,施工工艺落后、加强筋或肘板漏装现象;最为严重的是,持证焊工严重不足,焊接质量存在缺陷等。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在建船舶的内构件仍使用非船用钢材,部分配套设备采用非船用产品,部分电缆采用非船用电缆及非防火电缆,铺设工艺不符合要求等等。“休克疗法”叫停低质量船针对存在的问题,乐清市先后出台了相关整顿措施,该市造船业已经进入了兼并、联合、整治提高阶段。今年,温州市港航管理局提出了船厂整改方案,对已出现质量问题的船厂责令其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整改;暂停申请建造检验的业务工作和在建同类型船舶的检验受理,对已检项目立即进行一次复检,在复检完成前,不得开展后续项目的检验;强制推进第三方监理机制,对修造船厂则要求其加大技术设备投入(如弯板机、刨边机、数控切割机、自动焊机、CO2保护焊机等),加快技术人员引进步伐。此外,温州市港航管理局要求船厂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尤其加强进货管理制度、电焊工管理制度等,同时建立三级检验程序,即班组自检——厂部质检——船检检验体系,确保船舶建造过程中每一环节上的质量,还对装配、焊接工艺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在5月份组织对船厂焊工进行培训考试发证,以提高焊工焊接技术。与此同时,船检部门对验船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从2月5日开始,还暂停了在建船舶的发证,严格执行浙江省船舶检验局《质量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检验程序要求,实施验船各主要环节监控,按流程图来运作船舶检验证书发放程序,改变以前由验船师各自制作证书的不规范局面,实行专人制作证书;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船舶则力求尽快进坞全面检查;对已从事营运的船舶进行全面跟踪,通知船东及时对舱口围板进行检查。温州造船将全面“整容”今年3月,乐清市人民政府就促进该市的船舶工业规范发展推出了具体措施,他们制定了“在整治中求规范,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方针,提出整合黄华、七里港现有船舶制造片区、高起点开发建设乐东和(指南岳、南塘两镇)磐石船舶制造新片区的方案,以促进该市船舶工业的集聚力,提升造船能力。按照温州乐清市有关部门的设想,经过10—15年努力,要在当地形成若干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船舶制造企业、修理企业和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船舶配套产品制售企业,达到年制造能力200万载重吨,修理10万吨级船舶的技术能力,年产值达140亿元,一举成为国内特种船舶和出口船舶生产制造基地。在区域布局上,拟在七里港片区,重点发展15000吨以下油船及散货船、江海直达船、小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工程船等的建造;黄华片区,重点发展20000吨以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的建造,其中,白马咀头片区重点发展35000吨以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工程船的建造;磐石片区和乐东片区,通过高起点开发建设,分别重点建造15000吨以下的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工程船,以及重点发展油船、散货船和35000吨以下集装箱船、LPG船、石油平台工作船等的建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乐清市政府已成立了船舶制造业发展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对现有船厂进行分类处理,规范发展,采用“扶一批、联一批、整一批”的方法,对现有的船舶制造片区和新开发建设的片区分类处理,促进规范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吸纳民间资本,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组建船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有重点地选择若干家骨干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进行培育,加快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船舶总装厂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分段、模块及配套产品的专业厂方向发展,步入先进船舶制造行列;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实现船舶企业信息化、造船模式现代化、企业管理集约化、生产模式柔性化;同时,加速船用配套工业的发展,重点发展船用自动化控制低压电器、电机、电线电缆、配电柜、灯具、仪器仪表、通讯导航系统、甲板机械、舾装件、管道泵阀、救生消防系统等业类,做到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扩大配套企业的生产规模,主动抢占船舶制造配套市场。据悉,经过两个多月的认真整改,到目前为止,仅是黄华、七里港两地已有41个零星船台兼并成6家企业,在工商部门变更、注册资本(金)均已达到1500万元以上。原有已取得经营资格的17家企业也进行了增资,注册资本(金)也达到了1500万元以上,还有3家企业已进入审批立项程序,温州造船“低、小、散”的局面已有明显改观。(中国水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