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打印 2005-03-04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全国政协委员李居昌是交通部原副部长。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记者采访了他,当问及今年的提案时,李居昌坦诚地说:“我准备递交《加强内河航运建设的建议》。”李居昌告诉记者: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总里程达43万多公里,大小湖泊900多个,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良好自然条件。目前,全国内河通航里程12.4万公里,其中通航1000吨级以上的三级航道8000多公里,内河港口1300多个,其中万吨级151个,内河船舶19.4万艘、3000多万载重吨。2003年,内河港口完成吞吐量12.3亿吨,完成货运量8.15亿吨,长江水系3.2亿吨,京杭运河1.66亿吨,珠江水系1.19亿吨,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对长三角、珠三角及沿江河两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认为,我国内河航运在交通发展中是最薄弱的环节,其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内河航道等级低,内河航道多数仍处于自然状态,抗灾能力低,通航条件差。通航1000吨级船舶的航道仅占通航航道的6.5%,而等外航道里程达6.3万多公里,占通航里程的一半以上。二是碍航闸坝多。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航道上修建的大量水利水电等工程,造成的碍航闸坝达1800多座,中断航道4万多公里,破坏了通航条件,使本来就很落后的内河航运更加恶化。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目前还没有吸取教训,近几年开始的新一轮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又给航运业造成新的障碍。三是航道堵航严重。长江航道特别是中游每年枯水期总是因急流浅滩、船舶搁浅造成堵航和断航,对运输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京杭运河2003年以来,已发生堵船事件153次,影响航行时间达5600多小时,给沿河工农业生产,特别是煤炭运输造成严重影响。四是船舶技术水平低。船型复杂,达几千种。船舶吨位小,平均载重吨156吨,仅为美国平均吨位的1/10。航速低,在京杭运河上航行的船舶每小时为7—8公里。航运企业效益差,发展困难。五是航道污染严重。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除了航行船舶污染,特别是大量的水泥船、挂桨机船造成的污染,还有沿河两岸单位排放的污水造成的污染。内河航运发展缓慢,关键是投入不足。建国50多年来,共投资内河航道建设477亿元,“九五”开始,中央才建立了年规模为18亿元的航道建设资金。虽然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但规模太少。李居昌认为发展内河航远具有现实和深远的重大意义,这具体表现在充分开发和综合利用水资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国情,更决定了综合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意义的重要。不仅如此,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航运是一种真正的绿色运输方式,具有节约土地、运能大,一般可走30000吨级的船队,相当于4—5列火车;运量大,如京杭运河苏南段200公里整治成四级航道后,2003年完成的货运量相当于4条单线铁路的通过能量;节约能源,耗能为铁路的50%;污染小。而且,发展内河航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重大。长江航道连接东、中、西部地区12个省市,对实施以上海为龙头促进沿江区域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均起重要战略性作用,长三角、珠三角航道网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京杭运河为浙江、江苏、山东构筑了南北运输通道。另外,发展内河航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自然优势。许多河道分布在山区和西部地区,穿过偏僻的农村。把这些水资源利用起来发展运输,可直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促进农村物资交流,经济发展,使农民参加运输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积极作用。因此,李居昌建议:加快航道立法工作,尽快制定《航道法》;进一步加大中央政府对内河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以电补航机制、推进船型标准化进程;切实做好水运安全工作等。 (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