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现货平台
全国分站导航

中钢网

价格汇总
价格查询
价格走势
价格统计
中钢网新闻中心产经新闻机电产业增长新格局与装备工业的发展

产业增长新格局与装备工业的发展

分享打印 2005-04-07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在《2005年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做了“产业增长新格局与装备工业的发展”的演讲,他指出:一、如何认识重工业增长加快的事实近两年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国际经验:快速增长并不是各个产业均衡增长的产物,而是由几个更快增长产业的带动,这种产业被称为主导产业不同时期主导产业不同,主导产业的转换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验:80年代的主导产业:轻工、纺织90年代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新一代家电产品、房地产等97年以后的经济减速,是因为出现主导产业的“断档”这种局面到2002年终于改变,一批新的主导产业浮出水面以带头的是住宅、汽车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导行业(具有一定的最终产品性质)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产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等。中间投资品行业(材料和装备)以上两个方面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和港口、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的增长。基础行业(通常所说的基础设施)上述增长格局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统计中的重工业,于是近两年出现了重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偶然的或趋势性的;中国独有的还是具有国际范围的普遍性。国际经验:工业化先行国家经历的增长阶段轻工业以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以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中期轻重工业比重由2:1转为1:2这一轮重工业增长中的若干特点作为高增长产业群龙头产业的住宅和汽车产业,近年来其产品的80%~90%由居民个人购买。居民个人已经成为这一批高增长行业的最终消费主体。两个重要的积极结果:一是这一轮增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具有市场导向的基础;二是以居民大众消费做支撑,不排除局部和短期的泡沫,但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泡沫的可能性较小。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民营企业三足案例:机械行业2003年1—7月以几个龙头产业为先导,按照投入产出的关联关系,相应形成了几个高增长产业群“汽车族”高增长产业群“房地产族”高增长产业群“机械制造族”高增长产业群“其他消费品族”高增长产业群(乳制成品、数码相机等)住宅、汽车在经济增长中龙头或主导地位的确立,将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10—20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比如7—8%)搭建基础平台。按照可借鉴的国际经验,一个大国在进入汽车大众消费阶段后,汽车产业将会保持20—30年的快速增长;据有关方面的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会使我国的住宅产业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国际经验:美国经济曾经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以钢铁、汽车和建筑为三大主导产业。机械、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化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在重工业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将为今后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要素生产率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创造重要的物质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对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关重要重工业增长加快为这类产业基础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部分中西部地区营造了难得的宏观需求条件,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将起到积极作用。基本判断:重工业增长加快是我国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产物,体现了结构调整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围绕重工业增长加快的一些讨论和争论这一阶段是否可以人为跨越?小国可能,大国尚未先例是否等同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任何行业都可能出现低效问题。增长方式本质上是体制而非行业问题是否可以人为选择“更好”的行业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市场选择产业,而不是依据某些人的主观偏好选择产业讲新的重化工业阶段,与重视资源、环境约束的新发展观相冲突?讲新的重化工业阶段,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不相符?应当重点发展服务业,而不是新的重化工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是否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而将重工业转移到国外?“大数量”的交易风险。可以调节小比例,不可能替代主体。我国是否没有比较优势。需要重视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二、不可能走传统的重化工业增长道路五个重要的约束或相关因素资源和环境约束:我国是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正在提高。后发优势:新技术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新的政策工具和管理方法。体制转轨;由于体制和政策问题而导致的严重浪费;如要素价格的人为扭曲。市场信号失真:重工业自我循环导致的市场需求信号错误;超大型国家:工业化史上前所未有的需求和生产规模;国际经验难以借鉴。问题:不是“跨越”重工业加快发展阶段,而是如何走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工业加快发展并推动结构调整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或者说新的模式。无法回避的三个重要挑战1、即使达到国际先进的资源节约水平,中国的资源需求量依然很大。2、在重要资源需求的新增量多数依赖国际市场的情况下,能否在共赢的基础上利用国际资源支持我国的增长。3、能否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真正解决资源节约、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问题。三、加快我国装备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1、重视并抓好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机遇重化工业对装备工业的需求,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上一个大的台阶。需求显著增长的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设备、轨道交通及其他运输设备,发电、煤炭开采、石化设备,冶金、工程机械设备等。这些需求将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需求条件给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不住、抓不好这次机遇,我们将会犯难以弥补的历史性错误,与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2、加快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改制重组,加快非国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微观基础。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原因多种多样,深究下去,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行业景气上升、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是加快改革的有利时机。但企业的日子好过了,改革的紧迫感往往不强了。既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更要抓住改革的机遇。当务之急是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解除人员、社会保障、债务、企业办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包袱。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通过多种途径加快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活力充足,成本低,品牌、技术等方面处于弱势。相当数量的民营装备制造企业正处在规模和结构上台阶的过程之中。如果发展环境能进一步改善,这些企业有希望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中的生力军。通过加快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国有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居多数的格局,使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有一个可靠的微观基础。3、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当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向:产业链的分工细化,企业越来越专注于各自擅长的环节,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处在龙头位置的总装企业的外包率显著上升,重点放在研发、系统集成和关键部件的制造上,以加快技术进步、转移行业周期波动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我国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在组织形态上的重要缺陷是“大而全”、“小而全”,分工程度低,追求内部配套。行政指令将现有的企业简单地合并起来,扩充规模,以“做大做强”,很可能延续甚至强化落后的企业组织结构。正确方向:对原有的企业进行适度分立,“分兵突破”,逐步形成总装企业、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等有机结合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这一点对国有大型装备企业尤为重要。企业做大应当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做大,这样做大才可能做强。产业集群,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地域范围内,生产同类产品的总装企业、配套企业、服务性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借助特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高密度集聚在一起。产业集群在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的部分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若干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未来我国真正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应当以产业集群为主要形态。4、 加强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德国、瑞士等国之所以成为装备制造强国,雄厚的技能人材储备和重视加工技能的传统具有决定性作用。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不足,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大制约因素。振兴装备制造业,需要通过调整改造,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相关的职业培训,鼓励青年人形成技术专长,做技术能手,形成有利于相关技能人材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5、 促进与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技术开发应当面向市场,讲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有合理的产业价值链。技术开发也应当是开放的,要研究哪些东西用别人的,哪些东西自己搞,哪些东西先用别人的后自己搞,哪些东西自己与别人联合起来搞,最终要在开放中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始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但单个企业不愿或无力去做的项目,需要由国家直接组织,或协调企业和相关机构共同进行。6、正确发挥政府在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转轨,促进各类合法企业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形成。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如人才培养、信息服务、技术交流、发挥产业集群等。拿出必要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在改进和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对企业、企业间联合、政府直接组织的项目进行适当支持。拿出必要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在改进和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对企业、企业间联合、政府直接组织的项目进行适当支持。集中相关力量,制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中长期规划,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振兴和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目标、路径、方法和政策,以对全社会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机经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依据。以上内容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
QQ:153405099 电话:13783683896           刘先生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豫ICP备2021034665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