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现货平台
全国分站导航

中钢网

价格汇总
价格查询
价格走势
价格统计
中钢网新闻中心宏观经济新增近190家!上市公司套保队伍持续壮大,套保信披质量提升明显

新增近190家!上市公司套保队伍持续壮大,套保信披质量提升明显

分享打印 2025-01-03 00:00 编辑:中钢网     来源: 互联网     字体: [大][中][小]    

面对全球化挑战,期货市场成为上市公司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参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2024年前11个月,发布套保相关公告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达1408家。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呈现出套保导向更强、汇率风险套保需求更强、互换和期权工具需求增加等新特点。这一趋势既体现了期货市场作为风险管理平台的重要性,也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2025年,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及早做好风险管理准备、积极参与期货市场仍将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

新入场队伍扩大,上市公司参与度显著提升

“2024年,由于全球经济恢复缓慢,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大宗商品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实体企业对经营风险管理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探索参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商品价格和汇率波动风险。”新湖期货副总经理李强表示,从2024年全年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加大,以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预计2024年全年参与套期保值的企业数量和发布的公告总数均较2023年有所增加。

“就化工类上市公司来看,新入场的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新入场的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市场的出发点主要是管理风险,希望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山东海化期货部负责人王铭之表示,这些企业参与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原材料成本或产品销售价格,从而稳定公司业绩。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部分公司还希望通过参与期货市场来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行业分布来看,目前,开展套保业务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基础化工、电子、机械和新能源领域,跟国内期货交易所进一步丰富化工和新能源品种密切相关。”广发期货副总经理曾猛表示,从地域分布来看,开展套保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

在曾猛看来,2024年参与套期保值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主要归因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随着美元指数震荡走升和主要非美货币普遍走弱,有跨国业务的企业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加大,促使他们通过套保工具锁定汇率,以规避财务风险。同时,美联储在2024年多次降息,改变了企业的借贷成本,企业利用利率衍生品管理利率波动风险的需求增加。

同济大学副教授、避险网联席CEO马卫锋告诉记者,从参与期货市场的目的来看,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市场的套保导向更强。从套保对冲的风险类型看,汇率风险套保需求更强。2024年前11个月发布汇率风险对冲公告的公司较2023年全年增加了近70家,而发布商品套保公告的公司数量与2023年基本持平。从提及的工具类型看,互换和期权工具需求上升非常明显。

与2023年相比,期货市场新入市的上市公司呈现增加趋势,这些上市公司积极进入期货市场参与套期保值,是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基本需求所致。

“他们参与期货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稳定供应链运行、控制原材料价格、保证售出品价值。”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称,企业希望通过期货市场实现对经营稳定的多元化要素的控制,同时通过建立套期保值部门,延伸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

上市公司越发重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

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后,各期货交易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公司等做了大量工作,倡导套期保值文化,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功能越来越为上市公司所重视。

2024年前11个月,共有189家公司新入场开展或计划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这些公司新入场开展套保业务,是期货价格发现功能逐步发挥和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上升的共同结果。“从公告中的信息看,新入场公司参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出发点是通过套保来对冲风险。从参与目的来看,希望通过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来降低风险(包括原材料价格风险、产品销售价格风险、库存风险、汇兑风险等)和稳定经营。”马卫锋说。

除了企业本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提升以外,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以及交易所和服务机构不断创新模式,积极推动期货服务实体经济,也是实体上市公司套保数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龙头企业起到推动作用。“一些大型或龙头企业率先参与,积极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对行业内其他企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参与期货市场,形成协同效应。”李强称。

众所周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上市公司会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价格不稳定等诸多风险。期货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例如,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原材料成本是重要的支出部分。

记者了解到,2024年,山东海化在期货市场的参与规模显著扩大。2024年前三季度,其套保业务量已突破70万吨大关,显示出公司对期货市场的深度参与和高度重视。

王铭之介绍,山东海化2024年参与期货市场,主要是为了应对纯碱行业整体收益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加的挑战。“我们主要通过套期保值策略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有效防范和对冲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风险。我们希望通过期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与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等机构的合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他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上市公司将期货视为一种战略资源配置的工具。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企业能够更合理地安排原材料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

新入场的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市场的出发点,不仅是希望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直接财务影响,而且希望实现对企业整体价值链的风险管理,优化供应链上下游的成本结构,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会。“这类企业展现出了更为前瞻性的思考方式,即不再将期货视为一种防御性的避险工具,而是视其为推动企业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猛表示,他们积极拥抱市场变化,主动寻求创新解决方案,愿意投入资源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培养内部团队的专业能力,确保能够高效运作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策略。

透明度增加,企业套保信披质量逐步提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期货市场的多数上市公司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

“虽然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涉足期货市场,但整体来看,参与的比例仍然较低。”李强表示,目前许多上市公司使用期货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尚未形成常态化操作。在一些案例中,企业可能仅在特定情况下(如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时)才考虑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对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参与套期保值在制度方面有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国资监管部门有关的制度规则、财政审计部门对参与期货期权交易的财务处理规定等尚不能适应实体企业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实际需要。特别是目前实体企业套期保值策略日益丰富多元,现有制度规则难以适应支持,导致国有上市公司在使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方面有掣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系研究员李正强表示。

“近几年,国内上市公司在参与期货套期保值过程中确实面临一些障碍。”李强表示,一方面,专业知识和人才缺乏,对宏观经济、行业变化、交易规则及套保策略等全面了解及应用的优秀套期保值人才依旧紧缺,不少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部门或负责人在复杂金融工具应用中的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套保策略不当,部分企业在执行套期保值策略时可能过于激进或保守,未能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状况合理调整仓位,导致套期保值变成投机行为,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尽管大多数公司都有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审批流程不严格、监督机制缺失等。

对此,王铭之介绍,一些上市公司因内部缺乏专业的期货交易团队和风险管理机制,导致套期保值策略的执行效果不佳。

不过,近年来,也有新的亮点呈现。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信息披露的质量逐渐提高。部分龙头企业在定期报告中对套保信息披露进行了大幅优化,详细披露了套保品种、套保类型、资金变动、风险控制等内容,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套保效果。

“目前,从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信披质量大幅提高,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合并披露已蔚然成风。”在李正强看来,不少上市公司对套期保值效果的评价更为客观、理性,多数公司以期货与现货合并损益为基础进行考核。

“当前上市公司套期保值披露的情况表明,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提升空间。”王铭之表示,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应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的稳定性。

“对套期保值的效果评价,上市公司应正确认识和对待。”李强认为,上市公司应确保其套期保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准确,包括详细说明套保品种、套保类型、资金变动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等内容。可通过“一体化”披露,将期货和现货作为一体进行实际损益情况说明,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套期保值对冲现货市场风险的实际效果。此外,上市公司应对其套期保值活动的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是否达到了预期的风险管理目标。

基于2024年的整体情况,李强认为,在2025年的套保业务中,上市公司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按照监管要求真实、准确地披露套期保值相关信息,增加透明度,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健康程度,建立健全适应公司自身特点的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确保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各项风控措施,防止过度杠杆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上市公司要加大对员工特别是决策层和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期货市场的认识水平,培养一批熟悉期货交易规则和技术分析的专业团队。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套保策略,以应对市场波动。

期货公司服务上市公司显成效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2025年,国内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将体现出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应用水平,同时也将更加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决策流程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预计上市公司会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在李强看来,为了稳定成本和利润,更多企业可能会选择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特别是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不仅会在商品期货上加大投入,还可能探索其他衍生工具(如期权)的应用,以实现更为灵活和精确的风险管理。

此外,对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汇率波动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之一。预计这些企业在2025年会更加关注外汇市场动态,并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来对冲外汇风险,例如远期、掉期等。

“面对价格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增强的市场环境,企业将更加重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李强表示,上市公司需建立更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下能够迅速识别并应对潜在的风险。同时,加强期货业务人才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期货公司服务上市公司在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和市场参与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服务,期货公司提升了服务上市公司等实体企业的能力,对推动这些企业稳健运营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针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期货公司根据其具体的业务模式、财务状况和市场预期,设计个性化的套期保值策略。”李强表示,例如,对制造业企业,提供远期、期权等工具来锁定成本或销售收入;对外贸型企业,通过外汇衍生品来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在李强看来,基差贸易可以帮助企业在现货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定价,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可以帮助上市公司解决短期资金问题。此外,期货公司还可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上市公司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增强其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帮助上市公司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优化采购和销售策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面对全球化和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复杂供应链风险,期货公司应帮助企业构建更具弹性的供应链,设计包括远期购销合同加期货套保组合在内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确保稳定原材料供应并控制成本;同时,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号优化库存管理,避免过度囤积或缺货,提高运营效率并节省资金占用成本。这种综合性的服务模式有助于企业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增强竞争力并创造持久价值。”曾猛表示,随着期货市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期货公司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期货公司将继续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针对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期货公司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包括加强市场研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交易系统等,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加精准、贴心、高效的服务,如定制化风险管理方案、一站式金融服务等,以满足上市公司多样化的需求。”王铭之表示,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共同制定符合上市公司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策略,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除了传统的期货交易和风险管理服务外,王铭之认为,期货公司还可拓展至其他相关领域,如供应链金融、资产管理等,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这将有助于期货公司进一步巩固与上市公司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发展。”他称。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依据。以上内容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
QQ:153405099 电话:13783683896           刘先生

现货资源

品名规格材质厂家地区仓库价格 现货
螺纹钢12-32HRB400E长治市创发商贸有限公司首钢长钢(首钢长钢)0 详情
热轧卷板15.50×1500Q235B宁夏祥合明贸易有限公司包钢(银川市西夏区)0 详情
普碳中板14Q235B唐山沐翌供应链有限公司唐钢(金秋港)0 详情
低合金板8-400Q355B舞钢市盛隆物资有限公司舞钢(本库)4700 详情
无缝管12*220#山东东银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聊城精密(东银库)7700 详情
圆钢22*938025CrMoA山东大万实业有限公司宣钢(河北宣化)0 详情
热轧卷3.0*1800*CQ235B上海盛钢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宝钢(泉安/津澜)0 详情
高线Φ20*CQ355D上海北铭高强度钢材有限公司韶钢(川流富锦库)5540 详情

Copyright © 2005 - 2025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豫ICP备2021034665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