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对今明两年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在当前钢铁行业正面临多重压力的时间节点上,《方案》出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钢铁产业链企业应重点把握行业发展“一增两稳三提升”总体要求,抓住政策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增:紧扣“一利三率”目标
《方案》提出钢铁行业稳增长的主要指标是“一利三率”。“一利”即经济效益(利润总额),“三率”即固定资产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强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中明确提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023年为3.5%左右,2024年为4%以上。
“一利三率”指标,主要是针对钢铁行业盈利质量不高、产品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价值创造不强等四大短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钢铁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同)利润同比下降91.3%;2023年1月—7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8个行业同比下降,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90.5%,居末位,盈利能力下降已然成为钢铁行业当前最大的难点问题。工业增加值是衡量行业创造价值的核心指标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为40.16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低于整体增长率。2023年1月—7月份,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较工业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指标有所改善。2022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而钢铁行业按2023年行业研发投入强度目标达到1.5%来看,仍未达到全社会投入水平。
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经营指标持续进行优化,2023年提出“一利五率”经营目标体系,并落实到企业各级层面。实现钢铁行业稳增长,关键也要把“一利三率”指标层层落实,与企业战略规划、生产经营、投资研发紧密结合起来,以“一利三率”增长为主要经营目标,以市场主体的稳增长确保行业的稳增长。
两稳:构建“供需两端”保障
“钢铁行业供需保持动态平衡”是钢铁行业稳增长的基础所在,以供需两端平衡为目标的两大行动是《方案》的核心。
“钢材消费升级行动”重在扩大需求、升级需求、提升需求。扩大需求,将钢结构应用推广作为重点领域,这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近年来在行业着力推动的重点行动计划之一;升级需求,重在将钢材产品与新基建、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以新材料、新品种、新服务更好地服务传统与新兴领域;提升需求,重点以产业链国际化为目标,“打包”中国钢铁产品、装备、技术、服务,整体推进、协同推进、一体推进,提升国际市场产业链服务需求水平。
“供给能力提升行动”重在保资源、保供应、稳价格。保资源,以铁素资源保障为重点,实施国内铁矿开发协调机制、开展境外铁矿资源合作、加强废钢资源协调保障“三措并举”;保供应,重点实施煤焦联调联控等机制,支持上下游企业签订长期协议;稳价格,构建铁矿石“红黄蓝”供需预警机制,强化期现货市场监管等举措,排除干扰、稳定预期。
三提升:加快推动“三化”水平提升
提升“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是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动力所在。《方案》将实施技术创新改造行动列为四大行动之首,彰显了提升“三化”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化”水平提升在行动策略上与《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一脉相承,钢铁企业应重点把握《方案》出台的政策机遇,加快推动技术装备高端化升级、产业链绿色低碳改造、数智化转型升级。一是用好投资支持政策。《方案》提出“对低碳冶金、氢冶金、环保绩效达到A级且能效水平先进的电炉炼钢、承担关键技术攻关等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钢铁项目不纳入‘两高一资’项目管理”“加快推进重大钢铁项目的产能置换、环评进度,落实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政策”,这些政策将极大促进“三化”投资加快落地见效。二是用好金融支持政策。包括“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如“首台(套)”“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产业投资基金等,这些政策将有力保障项目融资能力。三是用好协调支持政策。推动项目纳入各地相关部门重点项目台账,借助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助力项目协调落地。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是关乎工业稳定增长、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领域。”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推出了钢铁、汽车、有色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钢铁被列为十大重点产业规划之首,在后续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方案》从供需两端发力,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必将有力促进钢铁行业经济稳定增长,实现“一增两稳三提升”。(贺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