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兼并 中国汽车业将演绎家电路
分享打印 2001-09-13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汽车吃饱,家电跌倒,IT只能吃点草。在制造行业一片唱衰声中,中国汽车业似乎活得有滋有味。 这个高利润、高增长的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连“洋教练”们也纷纷出来为中国汽车业献计献策。近日,麦肯锡、波士顿等国际大型咨询公司纷纷抛出对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也曾对外发布了预测报告,近日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健先生表示:中国汽车业发展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演绎中国家电业的路子。 重组是必然趋势 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汽车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汽车业的逐步开放,市场竞争将会日益激烈,一些后起的汽车制造商纷纷使用价格战武器冲击市场,而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的几大汽车集团不仅会受到更多新进入者的有力挑战,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更多国际巨头的直接竞争。 许健认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之路和中国电业的成长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产业基本上都是从一个比较分散的群体开始,产能大幅放空导致价格战,最终通过市场竞争走向集中,只不过家电业开放早,汽车业管制多而已。 罗兰贝格的研究表明,近40年来,全球汽车工业加速集中,全球的独立整车制造商的数目已经由1964年的52家减少到了2001年的不到10家,这个规律,同样适合中国汽车发展。随着中外汽车制造商的正面交锋,大量的整合与兼并不可避免。 十几年前,中国的家电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年来,中国家电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在高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因为产能的大量过剩,直接导致价格大战。罗兰?贝格报告中指出,国内汽车业产能过剩超过50%,而这种现象至少持续到2005年,由此整个行业将经历一场大规模整合。 通过多次价格淘汰和兼并整合,家电业逐渐形成了目前几大主要家电集团,市场也逐渐细分化,而对于汽车业未来发展,罗兰?贝格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中国轿车市场将会由3-4家全系列轿车制造商所控制。 从中国家电产业来看,90年代后期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市场空间狭小,主要家电产品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这导致行业内竞争加剧,甚至某些国内大型家电公司原来的空调项目已经难以为继,不得不准备将这个项目卖给别的厂家。许键表示,无论是家电业,还是汽车业,产业整合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关键就是看在这个整个趋势当中,你是推动者,还是被整合者。 目前,鉴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限制,中外合资企业基本都是50对50的股份分配,随着今后中外方的股比的变化,国内轿车市场会有两种发展情况。一种情景是为区域化(即本土化),这一点上有些类似中国家电业的演绎过程。中国汽车企业经过与国际品牌的较量后,在生产、市场、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并且在中国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开始出口发展中国家,直接与中国市场及部分地区市场的跨国公司竞争;另一种情景则是全球化(即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华扩大他们的产品系列,全面进入高、中、低档汽车市场,外方通过抬高新车型转让价格等各种方式取得合资企业的控制权,从而使外资在全系列产品和细分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并将中国汽车工业纳入其全球营销网格,最后唯有跨国公司生存下来。许健表示,随着入世后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后一种趋势届时可能会占据上风。 汽车业的发展平台在国际市场 不过,中国汽车业不可能走一条与家电业完全一样的路子,许健表示。因为两者最大区别是,中国汽车业最终的发展平台在国际市场,汽车业要比家电业的国际化程度高得多,劳动力成本在汽车行业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全球化采购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家电业的产品价格要比中国市场的价格要高,而汽车业正好相反,国际市场价格要比中国市场低得多。因此,对于中国的家电业来说,劳动力成本在产品竞争力方面作用显著,加上中国人消费水平与低廉的家电产品价格水平的接近,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因此只要占领中国市场,家电企业基本就可以生存。但是,汽车业资金投入却相当巨大,一个新车的推出往往就需要几十亿美元,加之国内汽车业市场规模仍然非常有限,因此,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是没有前途的。许健认为,中国汽车企业要最终走向壮大,注定需要有国际市场的支撑,汽车企业目前首先就必须上规模,其次要走向国际市场。 (摘自中国汽车动态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