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分析
分享打印 2002-04-12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摘要:影响汽车市场及行业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国家的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素等。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在政治上要逐步完善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发挥政府对汽车工业的扶持作用;在经济方面,要迅速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采取外资投资的融资方式;在技术上,要加强对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启动国家创新工程;在社会要素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汽车消费市场和消费环境。 1 绪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要迎接国际汽车工业集团全方位的市场竞争和挑战,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只有切实解决好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才能经受住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汽车工业也才有可能健康发展。使用PEST要素分析法,即使用政治要素(Political)、经济要素(Economic)、社会和文化要素(Social and cultura1)、技术要素(Technological)分析模型,对影响我国汽车工业未来市场及行业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政治要素是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经济要素是汽车工业腾飞的基础;技术要素是汽车工业繁荣的先决条件;而社会要素则是营造汽车消费市场的关键。2 政治要素――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政治要素主要涉及世界贸易组织、垄断与竞争立法、环保和消费者保护立法、税收政策、就业政策与法规、贸易规则、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全汽车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完善的汽车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汽车工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2.1 政府作用的重要性从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发展汽车工业的历程可以看出,为了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这些国家政府在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中,无一不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对汽车工业作用的必要性,是由汽车工业的特点、发展要求和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发展汽车工业难度大、投入多、技术密集、国际竞争激烈。汽车工业得以顺利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汽车的生产和使用,涉及诸多相关产业和部门,需要政府统筹安排解决;汽车的发展,带来诸如交通、资源消费等方面的各种社会矛盾,需要政府的管理。汽车工业是对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产业,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影响到就业和税收,而会对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何制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必定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所以说,政府对汽车工业发挥应有的作用,既是汽车工业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各国发展汽车工业所处的环境和进程不同,政府对汽车工业作用的侧重面也不尽相同。综合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扶持汽车工业的发展,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使汽车工业更快成长,并达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这种扶持对汽车工业后发展国家尤为重要。其二,为汽车的应用和普及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能源条件、道路条件和交通管理条件等。其三,缓解发展汽车工业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例如,资源消费的矛盾、交通安全和堵塞的矛盾、环境污染的矛盾等等。2.2 完善中国汽车工业政策体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促进本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制定实施的一整套法律、法规,应该是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体制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功能定位、行业管理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工业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系统和科学的汽车工业政策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工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在人们长久地期待中登场,也标志着长期困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问题暂时得以缓解。在此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汽车工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由此构成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主体框架。 然而,从实际效果看,产业政策的目标远远没有达到。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散、乱、低、慢”的局面多年来没有实质性的改观;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依然存在;多品种、模块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汽车工业生产方式没有建立起来;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现象还很普遍,全国统一规范的市场尚未形成;国产汽车独霸国内汽车市场的地位只是凭借进口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维系;汽车生产企业缺乏完整、自主的设计开发能力,核心技术对外商的依赖性很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汽车工业还没有达到支柱产业应起的作用。 造成我国汽车工业政策目标与效果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行业管理体制、地方保护主义、宏观经济环境、外贸体制和产业政策本身等诸多因素。进入WTO后,我国现行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现行中国汽车工业政策在很多方面与WTO框架下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不符,已经明显地不适应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限制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迫切需要一个更加科学、合理而有效的汽车工业政策体系,即基于中国汽车工业长远发展和市场需求走向、有利于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规范的政策体系。 3 经济要素――汽车工业腾飞的基础经济要素主要是指产业周期、GDP趋势、货币供应和利率、通货膨胀、失业与就业、可支配收入、原料和能量来源及其成本、贸易周期、公司投资等方面。经济要素是汽车工业腾飞的基础,若不对以上各个因素加以详细的分析,汽车工业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1 中国GDP趋势对汽车工业的影响GDP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各行业的兴衰。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经济始终处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人均GDP为845美元,预测2010年,这一指标将达2845美元,GDP总额将达39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耐用消费品市场也将保持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中国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种稳步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轿车的增长将高出平均增长数值。3.2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融资特点汽车行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货币供应及利率的高低不但决定着我国的汽车工业能否顺利发展,而且对汽车工业的长期规划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981--1998年,汽车工业总投资额为1560亿元人民币。“八五”期间是汽车工业的投资高峰期,全行业投资额达756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投资总额的1.18%。“九五”前3年,我国继续保持强劲的投资势头,3年累计投资达594.8亿元人民币。从投资方向看,后期投资力求集中投向大型企业,从而形成了几个大型企业集团,分散生产的局面得以改善。进入WTO后的5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加入WTO后,经过5年过渡期,我国将全面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所有非审慎性限制。届时,国内金融市场同时也是国际金融竞争市场,中资金融机构将全面面对国际强手的激烈竞争。能否在5年过渡期内,迅速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和货币管理部门货币政策的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7%左右,保持人民币稳定,物价增幅拟控制在3%以内,再加上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因素,货币供应量增幅大体只能定在14%左右。“九五”期间为16%左右,所以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的名义货币供应量更低一些。但是,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加快,企业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得资金,因此,并不表明货币政策更紧。这些都为我国发展汽车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3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种融资方式----外商投资中国汽车工业是利用外资较多的行业。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正式签约,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从而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的序幕。至1998年底,中国汽车行业共约建有360家合资企业;其中各类汽车生产企业50余家,主要总成及零部件企业约240余家,其它服务、咨询类企业40余家。吸收外资协议金额26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22亿美元。投资外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各种投资方式中,中外双方共同投资组建合资和合作企业是最主要的方式,占全部外商投资项目的90%以上。1995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美国和日本企业直接并购中国国有大中型汽车企业的案例。近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降低的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外商投资的增长幅度也在下降。1998年,中国汽车工业建立中外合资企业28家,投资总额约10亿美元,无论在合资数量还是在投资总额上,都较199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从投资金额看,日本协议出资额约2亿美元位居首位;美国协议出资1.97亿美元位居第二;其它投资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还包括中国的台湾省、意大利和德国等。从投资方向看,整车合资企业有6家,投资额6.54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21%和63%。合资项目以高中档客车和客车专用底盘为主,其次为轿车项目,多功能箱式车也占一定比例。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有21家,投资总额为3.62亿美元。新投资的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以围绕大企业搞配套产品生产为主。另有1家中外汽车信息技术项目的合资,投资额约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