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大市场渐入佳境
分享打印 2002-10-15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中国汽车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闹过:汽车制造企业轮番合资、重组;新车新款频频下线;专卖店开张如雨后春笋;普通老百姓排队买车;各种与汽车沾边的行当生意兴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中国汽车进入了一个超常发展时期,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深刻、受益面之广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超常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汽车产量的大规模增长、产品结构的迅速变化、新车品种和数量的日新月异以及对外合资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而且表现在个人消费迅猛膨胀、汽车消费市场的全面勃兴、汽车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以及汽车消费政策的日益变革进步。毫无疑问,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宏观经济强有力的掌控,得益于最高决策层审时度势,把汽车产业列为国家支柱产业而大力发展,并着手推动轿车进入普通家庭。由此,我们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近五十年的风雨沉浮之后,终于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中国汽车市场也从遥不可及的“潜在的”梦幻中走出,步入实实在在的佳境。 挺进三百万辆 在经济学意义上,中国意味着什么?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无疑是一个全球公认的判断。不过具体到汽车业,还得在前面加两个字――潜在。本来,潜在的大市场仿若面纱后的美女,简直是双重的诱惑。无奈距离产生的美实在无法填充两头之间巨大的空虚,美好的前景如梦如幻,看得见,却有些够不着,使人产生联想,也导致盲从、徘徊、懈怠乃至退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如旷男怨女,总有岁月蹉跎,青春虚度的感觉。 潜在的汽车大市场究竟有多大?有一种说法:“如果中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需要全世界现有的汽车生产厂家专门为中国生产26年半。”当然,这是一种较夸张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更具有潜力,中国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看上去,这也有些溢美之嫌。其实,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汽车人”的切身感受是:所谓的“最大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还差得太远。 那么,中国汽车市场能不能有实质性的变化?何时才能够走出“潜在”的幻景?现在看来,这样的提问已不难回答。近几年来,中国汽车已经用发展和进步作了回答。 对于一位刚刚开上私人轿车的北京普通市民来说,潜在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今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每天就有一千个北京人实现了梦想。对于加班加点也无法满足订单的国内大多数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市场也不再是潜在的,而是就在眼前的金矿。今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的火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媒体的报道中已然出现了“井喷”、“爆炸性增长”这类的字眼。不管是井喷还是爆炸,汽车产销量的攀升速度确实是惊人的。据汽车行业部门的统计,8月份全国共生产汽车24.39万辆,比上月增加3.40%;销售汽车27.15万辆,比上月增加3.95%。而1至8月全国累计生产汽车202.8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2.45%;销售汽车207.6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2.19%。三大车型中,轿车的产量达到63.82万辆,同比增长幅度最大,达42.60%。鉴于此,有专家预测,今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将突破300万辆,轿车产量也将达到100万辆。 300万辆,这对于中国汽车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汽车总产量曾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196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从1958年的1.6万辆增加到2.26万辆,1966年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5万辆,但同时掀起的那场特大政治风暴随即令中国汽车陷入灾难境地。上世纪70年代末,各地以“会战”的形式大上汽车,中国汽车产量在1980年达到了第二个高峰,22万辆,不过当时全国的汽车厂有50多家,平均一个厂只有3000辆的产量。1983年,由于供求矛盾骤然加剧,国内开始出现第三次“汽车热”,整车生产企业达到114家,汽车总产量再次翻番,达到44万辆。这三个高峰年的汽车产量加起来仍不足百万辆,可见300万辆对于中国汽车来说意味着什么。 轿车年产100万辆也应当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要知道就在十几年前,中国轿车的产销量还是区区几千辆,不过是今天一家轿车企业一个月的产量。 我国的汽车年产量在1992年突破了100万辆大关,2000年突破了200万辆大关,今年可望突破300万辆大关。实现100万辆年产量我们奋斗了近40年,实现200万辆年产量用了8年的时间,而现在,我们突破300万辆大关可能只需要两年时间――历史在这里显示出了惊人的加速度! 当然,在目前的世界汽车格局中,300万辆算不上什么奇迹,尽管如此,这一数字已足以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第四大汽车消费大国,而汽车产量也在美、日、德、法、韩之后,名列世界第六汽车生产大国。 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汽车专家对中国汽车业现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汽车业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推动中国汽车快速发展,尤其向汽车制造大国迈进的因素已经具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汽车的大发展势不可挡。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刘世锦的预言:在今后10到15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在今后10到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只要继续走以市场化方式发展汽车产业的路子,在今后一个不是很长的时期内,中国汽车业的中低端产品价格可能降至世界最低水平之列,中国将成为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汽车生产国。 300万辆,一个实实在在的高度,中国汽车由此不再另类,中国汽车大市场的冰山已浮出水面,崭露头角。 从量变到质变 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好形势还不仅仅是表现在产销量的增长上,与以往大跃进式的“虚火”大不相同的是,现在的增长是建立在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更有质量的增长。在汽车产销巨大的增量中,包含了制造能力的放大、产业技术的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包含了零部件体系和营销网络的同步增长,包含了汽车消费观念的更新以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进程,正在一个良性而稳健的发展轨道上前进。 过去的20年,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总体上经历了3个大的变化,即与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大型跨国集团的形成,中国汽车产业正好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和大趋势。正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所说:“这20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特别是后10年,颁布了汽车产业政策,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所谓良性的发展,无疑是以这样一些特点作为标志的:产业格局更加合理、竞争趋于全球化、轿车进入家庭。 199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第一部政策性法规,也是工业行业第一部产业政策。随后,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中国汽车产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并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管理,使国内汽车生产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资产重组,优化结构,使汽车产业集中度大增,汽车生产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以一汽、东风、上汽为首的三大集团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主导力量,三大集团的年产量已经占到整个汽车产量的多半。 在经济效益方面,国内主流汽车生产企业的业绩也是不俗的。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至7月,汽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23.82亿元,同比增长29.44%;产品销售收入3598.88亿元,同比增长31.05%;利润总额221.90亿元,同比增长51.14%。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实现了增产增收。1至7月,16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2036.4亿元,同比增长33.66%;产品销售收入28.4.31亿元,同比增长29.36%;利润总额113.71亿元,同比增长46.38%,利润总额的增长超过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日前,国家经贸委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8月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跃升至40个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取代电子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近年来,随着外资的逐步进入,中国汽车业的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趋势和结果是,国内市场基本上国际化了。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一方面,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配额的增加,在商品进入方面进一步国际化了;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资本输入的国际化,即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主体,与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主体越来越趋于一致了。 以北京吉普和上海大众的成立为标志,中国汽车业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的时间内,中国汽车市场基本上就没有停止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德国大众在中国攫到了丰厚的“第一桶金”,雪铁龙、通用、本田等诸多跨国公司纷纷挤了进来。福特、丰田之类,更是费尽周折,终于在中国找到了落脚点。今年8月29日,一汽与丰田的“全面合作”,堪称是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随后东风与日产的全面合资对于中方企业来说,更将是一次脱胎换骨似的变革。 种种迹象表明,国际汽车巨头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档次已经提到了最高的程度,范围已经达到了最广的程度,影响已经达到了相当深的程度。“6+3”里面的重量级企业悉数登陆,非“6+3”的处于上升势头的企业也已经来到。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充分国际化了。 国际资本以及跨国公司的涌入当然是以利润为目的的,而中国汽车的私人消费市场正是一个巨大的利润源。近年来,私人汽车消费比例的快速增加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一个亮点。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汽车产业的大发展是以进入私人汽车消费时代为前提的。应该说,从1984年北戴河会议上,中央第一次提出发展私人轿车的问题到2001年把“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明确写进“十五计划”,中国汽车的私人消费之路是坎坷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济发展到相应程度后,才逐渐明白只有大众的购买才是汽车工业实现规模的保证。环顾汽车强国,哪个不是建立在庞大的私人消费市场基础上的?在这一点上,市场的发展确实是超前了。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家庭。在北京,截至今年4月,机动车保有量达173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就已达104万辆。在有汽车市场“晴雨表”之称的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1至6月份的销售量达到了26983辆,其中私人购车比例占到了近90%。 张小虞说,1991年,中国汽车市场私人轿车的保有率仅占15%,到2001年已超过40%,今年则有望突破50%。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一个国家私人用车在汽车保有总量中超过50%,年消费量中超过70%,就意味着私人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看来,中国汽车产业的“花样年华”已是指日可待了。 与其他产业相比,汽车业的拉动作用是最强的。有资料表明,汽车业能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上游来讲,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等行业都会受益;从下游来讲,保险、金融、销售、维修、加油站、餐饮、旅馆等都会得到程度不同的好处。如果说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那么给上游带来的增值至少是1元,下游则至少是2元。专家测算,今后10年我国每年GDP新增量中,有1/7至1/6是由汽车产业提供的。 近年来,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增长肯定是得宜于汽车产业的发展的,对于汽车驾校、汽车租赁、汽车信贷、汽车养护等一系列下游行业的繁荣,汽车业的超常发展更是功不可没。 中国汽车市场近十年来的发展轨迹线条明快,挺直向上,不再有曲折婉转,也不再停顿徘徊,看上去有一种阳刚之美。毫无疑问,这是与中国经济的整体形态一致的,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局部再现。中国入世,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如绝地突围,穷途之中夺路向前,反倒打开了更加广阔的上行通道。在经历了漫长的挣扎与蓄积之后,中国汽车终于勃发,其势不可阻挡,前程未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