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普尔:制造商扩产加剧内地汽车业竞争
分享打印 2004-11-23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几乎所有世界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和零配件供应商都计划扩张在中国内地的业务。中国汽车工业目前的销售增长率和利润率都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尽管如此,标准普尔更关心中国汽车市场中长期的供求平衡关系,并相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市场也会像世界其他市场一样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销售增长快市场潜力大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2003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四百四十四万辆,增长率为36%。客车大约占总销量的45%,是最大的组成部分。2003年,客车销量达一百九十七万辆,比对上年度增长76%。 比较一下全球的汽车产业结构,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市场会对汽车制造商和零配件供应商产生巨大吸引力。全球汽车业已经成熟并接近饱和,增长潜力非常有限,而中国市场却是一个明显的例外。虽然过去几年中国的汽车销售增长很快,但中国的汽车普及率仍然相对较低。2004年6月底,每一百户中国家庭只有二辆客车,而在2003年这一比率只有0.95。 大幅扩张生产能力 中国汽车市场过往的平均营业利润率大约为30-35%,远远高于其他市场,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只有5%。不过,这强劲的利润率能否维持下去,目前尚难论定。 许多汽车制造商都计划在中国大幅扩张生产能力,尤其是目前在中国占市场领先地位的大众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它们都定下雄心勃勃的增长计划。大众汽车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投资大约六百亿元人民币(七十二亿美元)以使其生产能力扩大超过一倍,达到年产一百六十万辆车。通用汽车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投资超过三十亿美元以使其生产能力扩大超过一倍达到年产一百三十万辆车。福特汽车公司作为中国市场的后来者,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资十亿美元。丰田汽车公司最近宣布将投资四亿六千一百万美元的计划,通过与广州汽车集团各占50%比例的合资企业,在2006年中之前把生产能力提升40%,达到年产汽车三十三万五千辆。 中国内地汽车制造商的增长计划也相当宏伟。虽然迄今为止已装配的生产能力只有五十六万辆,但制造商计划在2010年底前使自己的生产能力再扩大二倍。最近的汽车行业报告显示,到2010年内地制造商以自己的专利技术生产的汽车将占中国汽车销售的50%。目前内地制造商市场由三家受政府支持的大型汽车集团主导,它们分别为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和东风汽车。此外,私营汽车制造商的数目也在增多,其中较大的数家为华晨中国、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 库存增加车价受压 过去几个月,由于中央政府紧缩货币政策,中国汽车市场的总增长率已出现放缓的趋势。2004年前七个月,客车销售的年增长率为24.4%,而去年的增长率为70%。汽车的库存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9%,达到八万辆。库存的增加将对汽车价格产生更大的压力,对汽车制造商的利润也相应产生负面影响。 有证据显示,中国市场汽车价格下调的趋势已经开始。私家车的价格在2003年下滑了大约11%,而2004年第一季度又下降了9%。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在降价销售,5月份通用汽车公司对上海生产的十种别克车型平均降价8%;6月份,大众汽车公司对它在上海的合资公司 —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二十五种车型平均降价7.63%,并对另外十四种车型降价6.17%。 来自内地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压力也在日益增加。吉利汽车在2004年两次对旗下的「豪情」车型的降价,引起了这场降价大战。「豪情」汽车现价为人民币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九元(三千九百八十美元),是中国生产最便宜的汽车。令到这竞争情况雪上加霜的是,汽车的进口关税将调整。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中国将在2005年内把汽车进口关税由现在的34-37%调降至30%,并在2006年中期前进一步调低至25%。 标准普尔预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市场里,那些没有专利技术而融资能力较弱,而且以低档产品为主的汽车制造商将承受较大的压力。汽车制造商将继续对其主要供应商施加压力,以帮助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长远而言,赢家极有可能是那些拥有专利技术和雄厚财力而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信报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