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将给中国汽车业带来革命性影响
分享打印 2006-02-14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今年是中央决定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韩康教授,对农村经济一直非常关注而且有很深的研究,作为一个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怎样看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汽车行业带来的机遇呢?记者:随着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汽车特别是小排量汽车进入中国农村的时代是否会到来?韩康:这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展望。我认为,如果建设新农村能够成为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强大杠杆,中国农民收入状况发生重大改变,那么农村汽车市场的广阔拓展,将会给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绝不仅仅是市场规模的剧增,而且还会有产品结构、产品设计、产销网络、国有化等方面的重要变革。那时甚至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如果中国的汽车业有足够的智力和勇气,可以就此抓住机会挤入世界汽车强国的行列。但正如上面的分析,建设新农村对拉动社会消费需求不能短期内期望值过高。让大量的中国农民能买得起汽车,我看是10年内难以做到的事情,为此应该有清醒的头脑。但毕竟变化已经开始,需要进行认真而有远见的筹划。记者:一旦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系统展开,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韩康:总体预期,当然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期投入,例如以农村自来水、电气化、道路网络化为核心的建设项目,可以在包括汽车的许多领域拉动投资需求。对于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使过度集中于城市经济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投融资活动向农村经济领域有序舒展开,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今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上述投入比较到位,国内有效投资增长应有理由高于2005年的水平,由这部分投资联动的就业和消费增长,也有理由使包括汽车在内的社会消费增长至少保持2005年的水准。如果出口增长没有大幅跌落,那么2006年的总体增长应该是比较乐观的,会好于去年,整个汽车消费也是如此。但是,建设新农村的实际效果还有许多未知数。例如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各级政府准备投入的盘子有多大;由于对农村历史欠账太多,还账不是一日之功;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其他方面怎样分担投入,也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建设新农村对拉动社会消费需求的作用,也不能在短期内期望值过高。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启动工作,是重在全面改善农民的生活、生态环境,不会对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发生即时性影响。只有农民的生活、生态环境获得全面改善后,粮食集约化生产、农村经济的深入开掘、城乡融合性经济、中小城市的迅速发展等等,才会逐步反映在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提高上,而那时,相当于目前市场几倍的农村汽车市场将给国内的汽车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记者:今年是中央决定实施建设新农村的第一年,你作为一个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怎样评价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呢?韩康:我认为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重大。现在有许多经济学者的分析是,此举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内需增长力不足、城市消费容量难以大幅扩张和积极抑制通胀紧缩的问题。这种看法当然有道理,但我认为,仅有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有足够的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增长的平均水准,从而成为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最少的群体之一。农民以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为工业化、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自己的发展进步缓慢:收入微薄、负担甚重、教育欠缺,基本公共设施严重短缺,等等,导致城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经济二元结构的刚性越来越强。如此发展下去,就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城乡断裂。我们最终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我认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决不应仅仅着眼于当前宏观经济增长的系统和协调,而且应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全局,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这样的认识才比较到位。在这里,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种运动,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一组“工程”,而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既然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就不可能通过运动的形式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工程”的组合来完成。根据我的分析,恐怕要经过较长的时间,通过几代人付出艰苦努力才可能完成。《中国汽车报》2006年2月6日第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