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纵论汽车发展趋势
分享打印 2006-07-10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在上周“中国·武汉·常福第一届世界汽车文化论坛”上,多名专家学者对目前世界汽车发展格局、世界汽车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用5~10年时间、投资数百亿元打造的“常福汽车世界”的发展前景做了精辟论述。 构建新兴汽车文化产业体系 嘉宾:武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际城市设计大师张在元博士 根据我们对世界汽车产业体系进行的研究,以及多年在国外的考察发现,在当今世界三大汽车制造板块——美国、日本、欧洲汽车市场均不具备汽车文化产业体系,或者说至今未能形成汽车文化产业体系。 在汽车制造产业体系方面,世界发达国家占有明显优势,但与汽车制造产业体系“硬件产业”平行的汽车文化产业体系“软件产业”却是“空白”,填补他们的“产业空白”成为构建汽车文化产业的立足点。 “常福汽车世界”,在城市概念规划中,积极营造汽车文化氛围,融入时尚美学元素,通过建设以展示汽车文化内涵为目的的文化建筑、收集各个时期汽车文化展品、建筑各种汽车博物馆、成立汽车特色俱乐部等诸多形式,对汽车文化进行多方面的开掘、多角度地展示和多层次的弘扬,使得汽车文化与汽车关联产业浑然一体。精彩的汽车音响改装大赛、充满浪漫色彩的房车休闲旅游活动、汽车模特大赛、汽车餐厅、汽车旅馆、卡丁车赛场、越野车赛场、汽车影院等设想将使游客置身于一个“汽车主题迪斯尼公园”之中。 “常福汽车世界”规划为汽车零配件基地、汽车物流区、汽车交易区、汽车文化、汽车研发教育区、世界汽车博览区、汽车旅游区、世界品牌汽车总部基地、中央服务区,世界品牌居住区,这十个片区围绕汽车文化产业,形成以汽车博览、汽车总部、汽车文化、汽车服务、汽车配件、汽车交易、汽车旅游、汽车居住、汽车研发与教育等为主的汽车文化新城,与沌口汽车城功能互补,将对构建武汉汽车产业体系、实现武汉汽车与关联产业的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应关注企业家的成长 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钱平凡博士2005年,全球范围内汽车总产量6600多万辆,其中,中国汽车总产量570多万辆,居世界第四位,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 根据近年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首先是汽车产能过剩,以2005年为例,全球范围内汽车总产量6600多万辆,但汽车产量整体过剩1000多万辆;其次是中国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570万辆,根据估计,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将突破1000万辆,最晚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达到1500万辆以上,成为世界第一;第三是BTO(Build-to-order按单订制)模式将逐渐成为汽车生产的新模式,将一改过去由生产厂家预测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而改变成消费者将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告诉汽车生产厂家,汽车生产厂家直接在流水生产线上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的汽车产品,在欧洲,特别是像奔驰、宝马这样的高档轿车上,BTO模式应用得非常广泛;最后是汽车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它会带动上游产业、下游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武汉蔡甸“常福汽车世界”项目,可以说,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模式发展也很得当,由大到强,进行产业集群化,有一个非常光明的前景。 我的建议是,大众、奔驰、雪铁龙等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汽车品牌,它实质上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人,一个个成功的企业家。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中国企业家的成长。 培植汽车文化的“中国元素” 嘉宾:江汉大学汽车产业与汽车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夏宏武 是否进入汽车社会,有三个评判标准,一个是人均GDP,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汽车快速进入家庭,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其二是汽车产量,目前我国汽车产量居世界第四位;其三是小轿车的比例,发达国家小轿车的比例占到70%~80%,而我国目前已达68%,非常接近。 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民族特性,都有不同的汽车文化。我们应突出自尊、绿色、人性、秩序等品质,培植汽车文化的“中国元素”。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