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现货平台
全国分站导航

中钢网

价格汇总
价格查询
价格走势
价格统计
中钢网新闻中心产经新闻船舶韩船界严防中国崛起

韩船界严防中国崛起

分享打印 2006-10-31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近来中国造船工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且势头颇猛,这让韩国感到隐忧,韩国船界和媒体相继发表了对中国造船工业发展的一些看法和评论。他们一致认为,中国造船工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是超过韩国,抢坐世界造船业的头把交椅。无疑这一力量的崛起将撼动韩国十几年来打下的江山,韩船界开始表现出不安。与此同时,韩船界也看到了中国造船业现有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提出韩国造船企业应及早对中国船企的竞争和挑战采取一些应对举措。关注中国新兴造船基地韩船界认为,使其神经末梢都绷紧的关键因素是中国造船工业正在具体贯彻并落实的加速发展的战略。韩国方面关注到,中国目前正在建设三大造船基地,即长江口、珠江口和环渤海湾。2008年前,这三大造船基地的年船舶建造产能合计将达到1000万载重吨。中国目前造船工业的蓬勃大发展使韩国船界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前期韩国造船企业纷纷上马建造船厂、扩大生产设备的情影。1992~1994年,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新亚造船等一批船企争上造船项目,兴建船坞,增添造船设备,扩充生产能力,促使韩国造船工业在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至世界的高水平,并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韩国认为,目前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仿佛是步韩国的老路,从这一点上讲,韩国业界不能不提高警惕。韩船界分析指出,中国自1999年以来,通过扩充造船生产设备,不断扩大新船建造能力,2005年新船完工量已达1000万载重吨,在国际船市的占有份额升至16%。根据目前中国造船生产设备扩建的进展情况,到2010年,中国建造大型VLCC船坞的能力将大大超过韩国,届时中国船企在VLCC建造方面将轻而易举地取代韩国,并在设备能力方面上升至世界第一位。等到一些大型造船基地的生产设备竣工投产,2015年前后,中国仅大型造船企业的年新船完工量就可达到2700万载重吨。详析中国造船发展瓶颈韩国船界有关负责人对中国造船工业发展状况分析认为,中国船企的发展也受到很多制约,不可能短期内化弊为利。首先,国际业界都承认中国造船业的数量方面的迅速增长,但中国的造船工业在数量方面的迅速增长,但中国的造船工业是在中央政府和有关省市主导下发展的,因此在一定阶段会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目前中国国内急需进口大量石油和铁矿石等,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中国船企不得不投入相当大的力量建造一船附加值的商船,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出口商船建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中国在一些造船核心领域,如设计、员工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精度、船用资材的供货自给率等方面和造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要想超过韩国暂时还是有困难的。韩船界认为,从总体上分析,中国船舶工业与造船发达国家的船舶工业在技术上的差距约为14年。在船舶配套领域,中国国产船用设备自给率水平不高,国产化程度平均为20%,即80%的船舶配套依赖进口解决。船用关键部件产品相当低的自给率已成为当今中国造船工业的一大弱点,对进口表现出这样高的依赖度会成为中国造船工业今后发展的瓶颈。韩国表示,目前这一现象虽已引起中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这并非是一个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的问题。呼吁韩国船企强化优势韩国造船工业协会负责人认为,韩国今后在国际船市世界第一的地位可维持15年左右的时间,面对中国等后起之秀的发展壮大,韩国必须未雨绸缪,及早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首先是扩大设备投资和研发投资。设备和研发投资都要向高附加值领域加大倾斜力度,特别是在LNG船领域,韩国造船工业协会强调,将组织协调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三大船企联手合作攻关,在2010年前合作开发出LNG船的关键建造技术,从而摆脱欧洲企业技术专利的束缚。这样,三大船企年LNG船的建造能力均将达到15艘的水平。此外,大型集装箱船、大型LPG船、海洋油气项目设备和技术也均是韩国船企的投资重点。其次是船种实现向高附加值转轨。除VLCC、大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大型LPG船的LNG船、海洋工程项目外,三星重工和现代重工还将参与大型游船和豪华游船建造的市场角逐,在高附加值船种上做文章,以此拉大与造船后起之秀的差距。再次是向国外拓展发展空间。韩国开始将低附加值和一般附加值船种的建造任务逐渐向国外转移,充分利用国外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资源,提高价格竞争力,而高附加值船种的研发和建造仍将留在韩国国内进行。最后是保证必要的量增长。量增长是衡量整体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造船业的特点。建造完工量扩大自然会促进技术的提高,因此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船种的同时,韩国表示其对在整个国际船市中占很大比重的一般性商船也不会忽视,这样可增加新船的完工量,使韩国在这一重要指标评比中不至于落后。(中国船舶报)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依据。以上内容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
QQ:153405099 电话:13783683896           刘先生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豫ICP备2021034665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