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指令敲击家电商欲启零铅工程
分享打印 2006-01-18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对国际级品牌来说,欧盟环保指令影响不大,但对中国企业,这一负担太重了 准备了半年多的中国大小家电、电子设备等厂商们就要到欧盟市场赶考了。 欧盟公布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新投放欧盟市场的电气电子产品不得含有铅、汞、镉、六价铬、聚溴联苯、聚溴二苯醚等六种有害物质。 1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电子电气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行业标准”将正式实施,这是国际上首批应对欧盟RoHS指令的行业标准。 环保大考 早在2003年2月,欧盟就出台了“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指令)和RoHS指令,被称为“全球最严厉的欧盟环保考验”。 据中国机电出口商会估算,欧盟指令付诸实施后,中国受到直接影响的电器产品出口额将达317亿美元,占到中国出口欧盟机电产品总值的71%。 “中国家电企业一直在积极应对,有些企业已经研究了一年多了。”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秘书长于治璞说。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有害物质替代在技术上问题还不大,关键是费用,会增加很多成本。要研究这个问题,费用也比较高,我们现在中低档产品比较多,再投入这方面研发的话,在一定时间内会影响企业发展。” “以铅为例,铅主要用于焊接技术,如果没有铅的话,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无铅焊接技术的成本非常高。” 不过,在环保双指令的压力下,国内大型家电企业都开始设立无铅生产线。事实上,仅有一条无铅生产线是远远不够的。 “不是简单的原材料无铅无毒就可以,实际上是从上游资源到下游销售一个链条的全过程控制。”在彩电生产上率先启动“零铅工程”计划的TCL集团一位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很多企业都采用了与供应商签订协议的方法,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早在2005年7月份,创维就与500多家国内供应商签订了“绿色供应链协定”。 海尔集团也是由两个部门负责环保“赶考”:一是研发部门,在前端研发上优化设计方案;二是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培训,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一定要求。 来自国际认证巨头瑞士通用公证行(SGS集团)的消息称,近年来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对环保标准认证的需求上升明显,其中很大因素即来自欧盟的上述两项环保指令。 SGS集团在华合资公司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市场拓展部经理何云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个测试不是公司的测试,而是针对单个产品的测试,不同型号的产品都要分别来做,而且还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就需要新的测试。” “这一标准刚刚开始实行,困难肯定有一些,”何云湘说,“你说ISO9000难不难,刚开始大家也觉得难,现在就不这么认为了。RoHS指令也不算一个非常苛刻的标准。” 然而企业的感觉就没这么轻松了。TCL集团表示:“由于技术原因,不少含有六种有害物质的零部件暂时无法替代,不过欧盟已经提出了豁免条款,部分禁用的材料现时并无替代品的若干物质,可获得豁免。” 对于那些价格太高而又无豁免条款的替代物料,TCL集团表示只能“想办法积极寻找更合适的物料”,如此的回答表现了厂商的“无奈”。 “欧盟指令可能延期执行”的消息一度传出,对此,于治璞秘书长介绍:“两个指令是欧盟指令,必须转化成国家法令才执行,所以不会是整个欧盟同步执行,时间上会有先后,但执行是早晚的事。” 除欧盟外,全球有害物质控制都在不断推进中。日本电气用品安全法管理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与控制,回收法已经出台。美国加州及马萨诸塞州也已为有害物质的限制使用立法,其他各州也将跟进。 酝酿了三年之后,中国《电子产品防止有毒物质法案》也确定了颁布时间。据信息产业部体改处处长黄建中透露,中国的电子产品环保法案已经于2005年12月4日结束通报,而在结束通报后,将有一个月左右的准备期,计划在年初公布执行。对于具体的技术标准规格,将采取与RoHS法案类似的参数。 “防毒”,已成为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 稻草会否压垮驼背 “对于国际级品牌来说,欧盟环保指令影响不大,一方面,他们原本做得就比较好,另外,他们产品价格高,利润比较丰厚,有能力消化成本的提高,但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一负担就太重了。”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策略总监刘步尘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国外的企业,以日本为主,早在几年前就实现了无铅技术的改造,现在的价格就是建立在无有害物质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企业相对落后一步。”刘步尘介绍。 中国企业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实现无有害物质生产,成本就要大幅度提高,要保有现有利润,不得不提价,而中国制造的主要优势就是“价格优势”,提价就意味着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但如果不提价,原本微薄的利润只能再次被压缩甚至亏损。 除此之外,中国出口欧盟的大都是技术比较低端的产品,在低端产品中,控制铅等有害物质更为困难。以彩电为例,传统的显像管电视是中国出口欧盟的主流产品,显像管中含铅比例较高,而在平板电视中,基本不存在有害物质的问题。而国际上的大企业基本已经不再生产显像管电视,专攻平板电视。 因此,全球企业都要面临的环保问题,对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来说,格外沉重。面对采购成本增高,消费市场价格战的双重挤压,中国家电企业就像一头不堪负重的骆驼。 国内一些彩电巨头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2005年,部分彩电企业的净利润率已不足1%。创维彩电总裁杨东文发出警示:2006年,中国彩电业有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 尽管大家都已意识到要从低端向高端转型的必要性,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没有丝毫改变,低价成为中国制造的惟一竞争手段。以平板电视为例,据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统计,2005年前10个月,国产液晶电视平均单价仅为8427元,外资品牌为13688元。一台国产液晶电视的平均单价比外资品牌少5261元。 在价格战中,中国家电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悲情产业:数字高涨的背后,企业品尝着利润锐减的现实。 “歌舞升平的背后是将要爆发的火山,”刘步尘的判断则更为悲观,“中国企业除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之外,更多的是劣势。随着家电产品的升级,中国不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部件都需要进口,成本掌握在人家手上。” “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设厂生产,加上东南亚地区的竞争,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不再是绝对的优势。”刘步尘强调。 要突破目前这种状况,刘步尘认为,必须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着重提出了“自主创新”方针。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下,企业也开始尝试寻求上游技术的道路。(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