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国空调产业盘点
导读: 2021年度中国空调市场综述:
2021年度中国空调市场综述:
时光的刻笔在2021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划,穿越疫情烽火的中国空调企业在过去一年并没有放缓纵情向前的脚步,在当下的产业环境下,有太多的力量催促着每个企业加速往前奋力奔跑,却没有一种力量能够让人停下来。但市场并不会因为企业和个人意愿给予更多的红利与机会,常态化的只有存量化博弈,还有那总是不期而至的各种黑天鹅事件,就像是疫情的散点式出现撕裂了工厂与渠道、产品与用户的关系。
没有一种充分市场化的产品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即便如此,中国的空调企业仍然偏爱于速度与规模,因为每个企业都深刻地知晓,当你慢人一步、落后一秒,仿佛就要面临万丈深渊。跌落的企业以惨痛的经验与教训,为继续向前者提供了养分,滋养出更为强大的企业或品牌。这或许就是存量化博弈最为无情与惨烈之处。
2021年有太多的元素支撑着这一年成为中国空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宏观经济发展主逻辑的变化、数字化时代的版块位移、双碳目前的明确指向、全民健康化意识的高度觉醒、结构化升级的集中迸发、变频化周期的全面到来、智能化趋势的产业共识、产品细分趋势的基本确立等等都在不同的层面,给中国空调市场带来丰富的解构效应。过去一年国内外空调市场中所有的产销数据、价格指数、产品结构、热点现象,发酵出一个新趋势:持续高增长不再,结构性高质量增长成为产业发展主基调。
一、国内市场恢复性增长
在2021年之前,国内空调市场的出货量出现了连续两个年份的同比下滑,在中国空调产业过去三十年多年的市场化过程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连续三年下滑的状况,很庆幸,这种并不让人愉快的历史并没有诞生,2020年因为疫情及之前高增长、高库存基数带来的大幅下滑态势在2021年戛然而止;只是,如果综合各种外部条件、把时间往前追溯几年且拉通了观察就会发现,2021年的增长仅仅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中国空调市场的基本面未有大的变化。
据艾肯家电网统计,2021年国内空调市场所有制造企业的出货总量达到了8820万套,这一规模比上一年的8285万套增长了6.46%,连续四个年份将整体出货规模维持在8000万套以上。尽管2021年内销出货量出现了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并不如预期,而且与2018年度和2019年度的高峰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图01、图02)
回顾国内空调市场过去十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出货量规模的波动越来越频繁,十年中有四年的出货量出现了下滑,每次下滑的幅度都不小。即便是2021年出货量呈同比增长态势,其实增幅并不大,仅高于2015年,要不是2020年国内市场出货量因为疫情扩大了降幅,2021年是否能够出现增长或许也是未尽可知。
就绝对出货量而言,2021年8820万套的规模仅次于2019年的9180万套和2018年的9500万套,处于国内市场发展历史的第三位,考虑到房地产市场在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宏观经济的趋向,2018年9500万套的规模可能会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超越的记录。不过,不能达到历史性高峰并不意味着国内市场就此会出现不可逆的下滑,由于国内空调市场的历史存量非常大,也给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庞大的升级空间,家用空调内需市场的变化主要就是集中在产品结构方面。需要指出的是,由于2021年家用中央空调同样出现了高速增长,而且出货额增长幅度接近30%,这对家用空调的市场需求形成了明显的挤压效应,进而也弱化了家用空调在2021年的出货量增势。
二、先扬后抑的2021年
经过了2020年疫情洗礼的中国空调产业对2021年持有更高的预期,尤其是2020年后面几个月出货量的高增长,进一步激化了制造工厂和流通企业对之后的情绪;当然,2021年起始阶段出货量的走势也并没有出人意料,宽幅增长的状态与2020年初因为疫情形成的市场熔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据艾肯家电网统计,2021年1月份国内市场的整体出货量达到了650万套,同比增长幅度为22.64%,上一年的1月份月度出货量是同比下滑33.38%,两个时间段内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走势,而且相互之间的落差非常大,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1月份工厂放假较早,这也影响了产能及出货量的释放。
之后的两个月内销市场的出货量走势进入了一个宽幅高增长的通道,2月份的出货量为380万套,同比增长的幅度更是高达111.11%,这种翻番式的增长幅度在产业发展史上极其罕见。这种势头延续到了3月份,当月出货量是820万套,比上一年同月份增长了86.36%。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月如此高的增长幅度不可复制,造成如此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2020年同期内因为疫情使得工厂开工率严重不足,而且彼时市场也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低基数效应创造了2021年第一季的高增长态势。
另外,从2021年新春过后,由于各种制造成本的集中式高速增长,上游供应端在基础原材料采购及部品制造上形成了明显的观望效应,致使行业内出现了一波供不应求的矛盾,而且当时整机厂也连续推出了一连串的涨价举措。在涨价预期下,渠道囤货的积极性高涨,这也给2月份和3月份出货量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如果当时供应端的材料及配件能够足量供应,该两个月的出货量将会更高,由此带来的同比增长幅度也会更大。
作为国内空调市场旺季前的关键一个月,2021年4月份的出货量很能反映市场需求和渠道囤货的基本状况,当月出货量为790万套,尽管依然实现了增长,但同比增长幅度仅为6.76%。对比3月份的相关数据也可以发现,环比已经出现了下滑,这也给后期行业的出货及终端零售蒙上了一次阴影。
果不其然,5月份的出货量大约是890万套,虽然环比增长了100万套,但是同比却出现了15.64%的降幅。一方面,2020年5月份,疫情逐渐消退,走出疫情影响的制造工厂开始全面开工,之前被疫情压制的渠道提货和终端消费情绪充分释放,为了弥补当年一季度的出货损失,各个空调企业从5月份开始便火力全开地进行产销推进,由此而形成了较高的历史基础。另外一个方面,2021年5月份之前终端的走势并没有跟得上高昂的出货情绪,上游供应端也渐渐回归常态,供应端与采购端的供求矛盾得到了缓解。
6月份的状况与5月份基本类似,当月出货达到了1100万套,尽管环比增长了210万套,但是同比依然出现了6.78个百分点的降幅。6月份的出货量也是整个2021全年出货量的月度高峰点。7月份国内空调市场的出货量依然维持在高位,1050万套的出货规模同比增长了7.14个百分点,只是环比出现了下滑。需要指出,每年的7月份因为是旺季收官之际,环比几乎都呈下滑态势,从无例外,这是市场发展规律所致。
自8月份开始,月度出货量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陡转直下,当月740万套的出货量同比下滑了1.99%,环比下滑的幅度更大;9月份的出货量环比依然是下滑,但当月680万套的出货量同比出现了1.49%的增长幅度。(图05、图06)
第四季度每个月的出货量走势都不尽如人意。10月份的出货量为560万套环比下滑了120万套,同比的降幅为2.61%,尽管降幅不大,但由此形成的趋势对工厂和渠道的信心打击很大。11月份国内市场依然没有得到改观,530万套的出货量同比降幅为3.64%,下滑的速度在加快;12月份环比有明显增长,2021年最后一个月出货量达到了630万套,同比降幅收窄到了1.59%。
整个2021年月度出货量走出了一条明显的先扬后抑的曲线,2020年前几个月的低基础给2021年同期的高增长创造了便利条件。与此类似的是,由于2020年前期被压抑的需求在后面几个月集中释放,进而给2021年下半年出货量带来了一定的同比增长压力。所以,2021全年国内市场整体出货量的增长,并非完全是由市场需求直接拉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历了2020年疫情冲击之后,进入了一个恢复性阶段。从趋势上看,市场在后期将面临更为沉重的增长压力。
三、量价齐涨推动出货额上行
涨价是2021年国内空调市场的一个热点词汇,事实上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空调市场就已经进入了价格持续上升的通道,形成这种趋势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持续高增长,以占空调成本比重较大的 材、板材、钢材等等材料的走势几乎都与此类似,还有包装箱、泡沫、人工、物流配送等等,但凡是与空调产品制造相关的每个方面的成本都出现了上升。
各种材料价格及成本上升在一定阶段直接扭转了供求关系,这种矛盾在2021年新春过后陡然间集中爆发,在成本急速攀升的同时,春节之后工厂用工也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上游供应链的供给严重不足制约了整机制造的产能输出,供不应求成了2021年4月份之前的普遍现象,进而也直接助推了空调产品价格的上升。
国际经济形势及变异中的疫情也是大宗原材料价格直线向上的原因,美元指数、原油指数等托底了材料价格,而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由于疫情带来的开工不足、国际化海运能力降低扩大了原材料供给端的矛盾,由此而直接激化了大宗材料价格的高位上扬。
需求趋势的变化也是推动空调价格上升的关键因素,国内空调市场的基本面已经从原来的增量发展阶段进入了存量化博弈周期,不仅是用户对空调产品与品牌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用户群体本身处于一个渐变的过程中,个性化、智能化、健康化、家居一体化、细分化趋势非常明显,这种相对复杂的产品结构升级态势直接推高了空调产品的均价。
还有,自2021年7月份之后,在2020年实施的新能效标准的规范下,老能效产品已经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变频产品成为了中国空调产业的主流,进而也影响了产品出货均价的上移。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国内空调市场的头部品牌的占比再次扩大,由于头部品牌的销售价格普遍高于中小品牌,他们的占比越高行业出货均价出现上升的概率也就越大。
据统计,受高成本推动、供求矛盾冲击、需求趋势引导、产品结构及品牌格局影响,2021年国内空调市场的出货均价达到了2730元左右,同比上升了11.43%,内销市场出现了连续两年的价格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还得到了扩大,2021年的这一同比增幅,为过去十年中的第二高,仅次于2016年的15.26%。(图07、图08)
当然,也有一些因素拉低了均价,其中一个就是中小品牌占比的上升,由于需求不足激化了市场的存量化竞争,中小品牌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在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渠道体系等多个维度难以与大型企业相媲美的状况下,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价格手段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上半年,在新能效标准的影响下,为了快速消化老能效产品的库存,很多的中小品牌基本都在以低价推动库存结构的转移。而且,受2021年前期出现的供不应求行情刺激,一些利基品牌再次出现在市场上,从而也扩大了中小品牌整体的占比。
综上所述,2021年中国空调市场价格的上升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基本面并不相符,是材料成本变动耦合产品、品牌结构变量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价格变化也并没有改变各个空调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很多上市公司关于空调产品的毛利率都出现了大幅下滑。不过,由此形成的价格涨幅扩大趋势给行业后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价格上升带来的直接结果之一便是扩大了空调行业整体出货额的增长幅度。据统计,2021年所有空调企业的整体出货总额达到了2410亿元,同比增幅为18.72%,除了价格上升之外,出货量的增长也是出货额上升的关键原因。回顾中国空调产业过去十年的出货额变化态势,2021年18.72%的增长幅度尽管并不十分突出,但2410亿元的整体出货额却是史上第二高度,仅次于2018年的273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2021年的出货额以如此增幅扭转了连续两年的下滑态势。对比出货均价、出货量的相关数据还可以发现,出货额的变动率显得更大,最近十个年度内有五年出现了下滑。(图03、图04)
四、库存量再次降低
2021年不仅仅是国内空调市场量化规模、价格指数、产品结构变动的关键年份,也是商业形态、模式创新的转折点。数字化工具和思维在研产供销每个环节几乎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渗透,对用户消费场景、渠道体系也形成了明显冲击,空调行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全场景覆盖阶段。
一方面,传统电商之于家用空调的商业化红利释放速度大幅放缓,而且线上的成本与费用已经与线下体系相差无几,由于线上平台所销售的产品结构重心偏于中低端价位,之于企业盈利水平的提振作用越来越弱;另外一个方面,头部企业近年来新零售变革趋向于稳定,越来越多的企业愈加倾向于线下体系的拓展。而且,线上终端本身也在分化,以小红书、抖音为代表的内容电商及直播形式的兴起,给商业模式的变革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也给企业在终端建设上提供了更多路径。
除了快速分化的商业场景在给库存消化带来众多类型的终端的同时,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用户导向模式,更何况,在新能效等级标准的影响下,上半年的去库存化是很多企业的重点工作。另外,过去一年工程项目的增量比较明显,这不仅给家用中央空调等商业产品营造了优异的市场份额,也带动了家用空调精装配套规模的上升。
据统计,至2021年底,国内空调市场的库存量降到了2430万套,同比降幅为7.25%,库存量已经连续两个年度都出现了下降,这表明空调企业在进销存方面的结构再次得到了优化。(图09、图10)
库存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其实并不是市场需求趋势的引导,更大程度上是企业自身的渠道策略和用户思维起到了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把终端作为了产品流通的核心牵引所在,并持续强化送装一体的能力,效率化思维和用户导向逻辑成为行业主流,进而降低了传统大压货大分销模式之于库存量的影响力。如果不是下半年部分企业为了追求财务报表指标的变化,2021年库存量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下降。
2021年国内市场的库存量创下了最近五个年度的新低,这之于整个空调产业在后期的发展是一种利好作用,给2022年留存出了合适的渠道囤货空间,有利于新产品快速进入终端体系,更有利于节能化、低碳类产品的普及,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宏观目标在家用空调领域内的落地。
五、品牌份额两头升中间降
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空调产业的品牌格局其实非常稳定,以格力、美的和海尔为代表的三大品牌在国内市场牢牢把控着寡头垄断地位;不过在2021年,这种格局在得到进一步夯实的同时,市场份额细分到品牌群体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头部品牌群体和后部品牌群体的份额均得到了提升,而中间品牌群体中很多企业的份额却出现了下降。
中国空调产业近二十年以来,但凡是市场环境不太好的年份,头部品牌的占比往往都得到了提升,2021年也不例外,强者越强的头部效应愈加明显,这在格力和美的的出货量占比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图13、图15、图16)
据统计,2021年格力和美的两大头部品牌在行业整体出货量中的占比达到了67.46%,该数据比上一年度的66.26%提升了1.2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年份以来,这一占比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而且,最近四个年度中的占比都稳定在60%以上。事实上,过去十年中,只有2016年和2017年度的占比在60%以下,最高峰出现在2015年度,两大品牌的综合出货量占比高达71.78%。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和美的总出货量同比增幅达到了8.38%,该增幅也超过了行业总量的增长幅度,表明头部品牌对整体市场的走势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过去一年中,无论是格力还是美的,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都呈现出同比增长的态势,而格力的年度出货量规模依然在3000万套以上,继续占据国内空调市场的领导者地位,不过,格力和美的之间的差距得到了进一步的缩短。美的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功能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多品牌布局等等举措对格力在国内市场的领导者地位形成了挑战。
尽管2021年国内空调市场的整体增幅不大,而且各自变量因素众多,材料成本高涨,存量化博弈加剧,但是品牌数量又一次出现了增长,空调产品特殊的渠道游戏规则和季节性需求特征总是能够吸引社会化资源进入这一领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TOYO空调重现市场。
同时,也有一些品牌在产销规模上提升较快,美博、夏宝、韩电等等企业在2021年的出货量都维持在100万套以上。据统计,2021年产销规模在100万套以上的企业达到了10家,比2020年多出了3家企业。
而一部分拥有空调项目的大型家电企业在2021年度的市场销售状态并不理想,年度出货量甚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头部企业和后部品牌在动态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及这些大型家电企业自身的调整举措,让一些中间品牌在2021年度的市场表现略显尴尬。
从2021年末头部企业面向2022年的调整策略来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给中小品牌留存出更为丰富的发展机会。一方面,头部品牌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弱化中低端品牌与产品的销售占比,强化高毛利产品与品牌的市场销售增速,进而希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另外一个方面,头部企业对线下渠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有利于国内空调市场孕育出更好的产业生态。由此而使得头部品牌的均价再次上升,给后续品牌提供了一定的价格空间。
六、三大品牌占比创六年新高
不仅仅是格力和美的,海尔在2021年的出货量同样实现了可喜的增长,这三家企业在过去一年的出货总量都在1000万套以上;不仅如此,这三大企业与后续企业之间的份额差距也被进一步拉大,三大品牌在国内空调市场的占比得到了又一次的提升,这种竞争格局与企业地位短期内无可撼动。
为了便于更为清晰地梳理出国内空调市场品牌格局细分变化,我们按照年度出货量将所有制造企业划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即格力、美的和海尔;第二阵营是年度出货量在100万套至1000万套之间的品牌集合;第三阵营则是年度出货量在100万套以下所有企业和品牌的集合。
据统计,第一阵营即三大品牌的总出货量在行业出货总量中的占比在2021年达到了77.67%,该占比数据达到了近六年以来的新高,仅次于2015年度的79.91%。由于三大品牌的增长量超过了行业总量的增幅,在存量化格局中,三大品牌占比的上升对后续部分品牌的份额进行了明显的挤压效应。(图11、图12、图14)
第二阵营的占比在2021年同样出现了增长,16.55%的占比提升了大约一个百分点左右。需要指出的是,第二阵营中有些品牌在过去一年的出货量同比呈下滑态势,但由于该阵营中品牌数量的增加,拉动了总出货量规模的增长。(图17、图18、图19、图20)
第三阵营的占比在2021年内出现了下滑,5.78%的占比达到了近十年以来的第二低位,仅仅高于2015年不到0.8个百分点。事实上,该阵营中的品牌数量还得到了提升,只是由于每个品牌的出货量实在是偏低,而一些具有成长性的品牌进阶至第二阵营,变相地降低了第三阵营的出货量占比。
从出货量占比数据的变化已经反映出出货量同比数据的变化。据统计,第一阵营的总出货量同比增长了8.56%;第二阵营的总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6.55%;而第三阵营的总出货量同比出现了37.39%的降幅,这一降幅也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小品牌及外资品牌在国内空调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低点。
国内空调市场的产业政策和环境变化、需求演变态势越来越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效标准的实施,没有了技术和品牌优势的小型空调企业不得不通过价格举措和灵活的营销方式,在利基市场寻求生存空间。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空调市场依然存在着一些擦边球品牌,及一些在能效标准上存在着有待观察及争议的产品。
七、外资品牌出货量难止颓势
曾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给中国空调产业起到启蒙作用的外资品牌近年来的市场表现可谓是每况愈下,即便是中国市场的技术趋势、用户需求趋势、结构化升级趋势越来越适合外资企业的产品与品牌特性,但这并没有让外资品牌能够在近年来扭转在中国市场的颓势,相反,在国潮情绪高涨的当下,在中国企业持续提升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的大背景下,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无论是出货量规模还是份额占比持续下滑。
据统计,2021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国内空调市场的出货总量仅为180万套,比上一年份的210万套下滑了14.29%。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在中国制造企业通过OEM或者ODM方式的产销量并未纳入统计范畴之内,不过,这部分的产销量有限。
对比过去十年的数据走势可以发现,2021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空调市场的出货量达到了十年来的最低谷,在整体市场走出连续两年下滑泥淖的同时,外资企业的整体出货量却出现了连续四个年度的下滑;而且,近三年来的同比降幅都在10%以上,过去十年中,外资企业有七年的产销规模呈同比下降状况,该类品牌群体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境况可见一斑。
2021年外资企业整体在中国空调市场的占比份额仅为2.04%,比上一年度的2.53%又下滑了将近0.5个百分点,市场占比已经连续下降了五年,达到了国内空调行业自市场化以来的一个最低点。(图21、图22、图23)
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与行业整体趋势明显脱节,一方面,中国空调企业通过对技术研发的不断投入,完全掌控了产业链话语权,品质和技术能力并不弱于外资企业;另外一个方面,外资企业在渠道端、营销端等方面的短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弥补,相反,在中国空调企业纷纷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新零售变革的时候,外资企业的商业体系建设依然偏于传统。
当然,空调产品本身也并不是多数外资企业的业务重点所在,甚至在本部层面已经进行了战略型的投资转移,对空调产品的技术与工艺创新缺乏持续性的投入,在中国空调企业咄咄逼人的营销推广和贴身厮杀式的终端竞争面前,外资企业几乎毫无抵抗之力,出货量规模和市场占比份额的下降也就成为了必然。
更何况,中国空调市场用户群体及他们对产品与品牌的认知也正在发生变化,年轻一代用户将逐步成长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主体,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外资品牌既往的辉煌没有足够的印象;而国产企业通过互动式品牌推广方式,全面迎合年轻一代用户群体的消费需求和个体偏好。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激发出了更为澎湃的国潮情绪,这些都在推动中国企业的产品与市场竞争力,也给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就过去一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空调市场的举措来看,该品牌群体在中国市场的逐渐式微几乎是不可逆转。
八、产品全面变频化与细分化并行不悖
产业政策对市场产品格局变化的作用要比需求本身的演变来得更为直接而迅猛,2008年变频能效标准的实施,一举将变频空调推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普及通道,从过去十年的出货量数据可以看出,除了2016年因为行业整体出现巨大下滑而致使变频空调的出货量也呈大幅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变频空调的出货量呈连续上升的态势,2021年国内空调市场变频空调的出货量达到了8010万套,同比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整体市场的增幅,变频空调的占比在2021年达到了90.82%。无论是出货量还是市场份额,变频空调在2021年都攀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
正如2008年首个变频空调能效标准的推出一样,新能效标准在前年的实施是中国空调产业进入全变频时代的关键推手,在该产业政策的要求下,定速空调的竞争力大幅弱于变频产品,进而引导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纷纷把变频空调作为了主导产品进行产销。当然,2021年国内市场整体出货量中还有将近900万套仍然是定速机,大量的中小品牌在技术和制造上难以实现全面变频化,不得不将产品矩阵集中在定速产品上。
从变频空调这一品类中的品牌布局来看,与整体市场几乎是如出一辙,不过,一直以变频作为核心产品的外资品牌在其中的占比相较于整体市场略有不同,相关份额高于在整体市场中的占比,但这并不是说过去一年外资品牌的市场表现如何优异,完全是因为变频空调的对比基数低于整体市场。就后期而言,变频空调的市场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这种提升趋势不仅仅体现在出货层面,毕竟2021年上半年定速空调在产业政策允许范围之内还可以流通,后期在终端零售层面变频空调也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除了产业政策和市场本身的品质化需求正在推动与牵引变频空调在后期的消费进一步扩大之外,站在更为宏观视野上看,“3060”碳达峰碳中和远期战略的实施,将指引所有产业为社会化节能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多的努力;相对而言,变频空调在这方面是拥有更富宏观和战略语境的产品。
在国内空调市场将变频化浪潮掀到历史最高峰的同时,细分化的产品趋势也开始全面迸发出来,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新风空调,新风类产品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普及率都很高,但在中国市场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前两年,格力、美的、海尔等等主导品牌均在家用空调产品上叠加新风功能,2021年,TCL、海信等等企业在新风空调上也开始全面发力,后期这类产品将拥有愈加丰富的发展机会。
厨房空调也是产品细分化发展的路径之一,由于厨房场景下油烟较重、温度相对较高,对空调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还有侧重于静音舒适睡眠的卧室空调、注重远距离送风的客厅空调等等也都在功能化创新上有所建树。当然,还有智能化空调,2021年的智能化已经走出了早期简单的人机远程连接的传统模式,进入了去中心化式的人机交互新周期,尤其是格力、美的、海尔、TCL等等企业在套系化产品上进行重点投入之后,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多产品联动,将智能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家用空调还有一个细分化的演变趋势即以一台产品实现多种空气类产品的功能,将用户生活及工作环境中与空气相关的温度、湿度、新鲜度等等关键要素集成在一起进行综合调控。美的、海尔在这类产品上的表现较为突出。事实上,随着用户对自我健康关怀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市场对空调产品的功能要求,已经从传统的制冷制热基础功能走向更多附加值的创新型功能演变,这将会驱动中国空调产业后期在产品与技术创新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健康化已经是空调产品格局结构性升级的主轴所在。(见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
九、出口量连续六年增长
在疫情陡然爆发的2020年,出口市场走出了一条先抑后扬的曲线,受疫情的影响,全球空调的生产向中国制造进一步集中,当年国内市场的出货量出现大幅下滑的时候,出口市场依然出现了6.23%的增幅。尤其是在下半年,出口端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况,上游供应链和国际化物流也增加了产品输出的压力。这种良好的增长势头延续到了2021年。
据统计,2021年中国所有空调制造企业的出口总量达到了6570万台,同比增长了8.51%。不仅出口连续六个年度来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6570万台的出口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2021年8.51%的增长幅度相较于2020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而且这一增长幅度也是近四年以来的新高,中国制造在全球空调产业中的中心地位展露无遗。(图37、图38)
回顾出口市场过去十年的发展,在2017年之前一直稳定在4000万台的平台上,即便是出现下滑的年份也没有跌破这一平台;2017年中国空调产业首次突破5000万台量级,之后连续三年的增长将出口量逼近6000万台。2020年疫情的爆发,海外供应链及制造端受到巨大冲击,人群的居家时间越长对空调类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大,这直接拉动了空调需求在全球范围内的井喷式增长,海外订单向中国制造快速集中,当年首次将出口量攀升至6055万台,今年增幅的扩大夯实了6000万台量级的出口规模基础。
如果说2020年的出口量在月度推移上是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那么2021年度则是一条微笑曲线。2021年1月份,750万台的出口量同比增长幅度高达47.06%;即便是适逢春节假期影响了生产节奏,2月份的出口量也有470万台,同比增幅是20.51%,3月份的出口量达到了全年的最高峰即760万台,但是却出现了8.43%的降幅。第一季度的这种增长速度和走势,与国内市场颇为类似,低基数效应带来了同比高速度增长走势。
之后的几个月,出口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波动,4月份出口同比下降,降幅不大,仅为2.74%,5月份和6月份的出口量成同比增长状态,增长幅度分别是14.05%和9.26%,7月份又出现了下滑,同比降幅是2.13%。从8月份开始,出口市场又一次进入了一个持续性增长的通道,每个月的月度出口量同比均增长,增幅从2.86%至12.12%不等,尽管增速都不大,但由此形成的增长势头折射出了出口市场积极乐观的预期。(图39、图40)
相较于国内市场,出口市场依然存在着非常丰富的需求空白点,而且结构性升级的空间更大,除了欧盟个别国家和日韩之外,对能效等级的要求几乎都低于国内市场,北美和南美地区,已经在国内市场处于边缘化的窗机产品却是当地的主流品类之一;在欧美地区,移动式空调的需求量也非常可观。
尤其是随着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强化,中国空调产业的出口量可能会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就眼下海外疫情的状况来看,全球空调市场整机供给端被牢牢掌控在中国企业手中,中国境内拥有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产业生态。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境内制造工厂成为全球制造基地的同时,中国的空调、核心部件企业纷纷在海外建设工厂,中国制造不仅仅在输出产品,还在进行全球化的制造布局,更在进行本土化的品牌拓展。
十、成本上升推高出口价格
大宗原材料价格的连续上升给中国空调产业带来的影响是共通的,不止是内销和出口,全产业链都受到了剧烈冲击;除此之外,出口市场还面临着海外物流的困扰。中国境外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的疫情不仅仅给上游材料领域、供应端和制造端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还给海外物流带来了沉重的交付压力,一个最为典型的矛盾就是集装箱紧缺。
原材料价格和美元指数都在施压中国制造,由于变动幅度太大太频繁,很多前期已经接的订单,到制造和交付时便出现了亏损,这让很多的中国空调制造企业不得不放弃订单,进而影响了很多中小企业出口量的进一步提升,小型制造企业在应对成本波动时的腾挪余地较小,也没有资源提升产品及时交付的能力。
所以,多种因素直接推高了出口市场的均价,但最根本的涨价动力是成本上升过快。据统计,2021年中国空调产业的出口均价达到了225美元左右,同比上升了16.58%。去年下半年,在双控政策的影响下,供给端的产能输出受限,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制造企业的议价能力。
2021年出口均价16.58%的涨幅创下了近十年以来的新高,不仅如此,出口市场的均价也改变了之前连续两年同比下降的不利走势,在2020年、2019年中国空调产业的出口均价都下滑,而且每年的下滑幅度都超过了8%。2021年出口均价的重拾升势,有利于中国空调制造企业经营质量的改善。(图41、图42)
从出口量创下历史新高和出口均价的上移就可以看出,2021年出口金额出现了大幅上扬,同样达到了一个历史性高点。据统计,2021年中国空调产业的出口总金额大约有148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27.59%,该增长幅度也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高。(图43、图44)
由于中国空调企业在继续强化OEM、ODM能力的同时,更是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自我品牌的国际化发展,很多大型制造企业将自我品牌的出口还设置了较高的考核占比,这加速中国民族品牌的全球化进程。站在更高的视角看,转变增长方式不仅仅是空调产业的远期方向,也是整个中国制造的核心指向,从低附加值加工到高附加值品牌输出,中国空调产业更为长远的发展不止于出口市场量化规模的数据变化。
十一、出口市场头部效应扩大
出口市场似乎正在复制国内市场的品牌演变格局,这也符合中国空调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演变趋势,美的和格力这两大品牌同样是出口市场的寡头企业。近几年以来,每年能够将出口量维持在1000万台以上的企业,只有美的和格力。其中美的的出口量更大,美的之所以能够在暖通空调等相关产品领域内的整体营业收入超过格力,出口市场强大的领先优势起到了关键作用,2021年这种领先优势还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图45)
据统计,2021年美的和格力两大企业的出口总量在中国空调产业总出口量中的比重达到了55.56%,这一占比数据比上一年度提升了将近2个百分点。这两大企业出口总量同比去年增长了12.31%,该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整体出口市场的增速,这也表明美的和格力出口量的提升,给产业总出口量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正向拉动作用。
年度出口量在100万台至1000万台之间的品牌群体整体份额在2021年也有提升,从2020年的34.27%提升到了2021年的35.31%,该品牌群体在2021年的出口总量同比增长了11.81%,增速同样超过了行业整体增长幅度。
从这两大品牌群体的出口量增速和占比就已经可以看出,年度出口量在100万台以下的品牌群体在过去一年中的占比出现了下滑,2021年该品牌群体的占比为9.13%,而上一年还有12.06%;而且,2021年这一品牌群体的出口总量同比出现了17.81%的降幅。(图46、图47)
由此可见,出口市场在品牌格局分布上的头部效应在2021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在各种材料成本持续增长、国际化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美元指数频繁波动的大环境中,大型企业应对各种突发变量的手段和方法显得更多,能够通过规模化效应及金融举措消弭很多方面的成本压力;而小型企业在成本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很多的订单,影响了自身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相较于国内市场,出口市场外资品牌的整体表现较好,松下、LG等外资企业把大量的海外订单集中在中国制造基地,还有富士通、日立、大金、夏普等等耳熟能详的全球化企业,这么多年以来的出口量规模几乎都要高于在国内市场的销售。
2021年外资企业的出口总量同比增长了13.41%,而国产品牌的同比增长幅度是8.15%,外资企业在过去一年的出口占比也得到了提升,2021年达到了7.08%,这一占比数据远远要高于内销市场的占比。一方面,很多外资企业在海外的工厂因为疫情原因难以充分释放产能;另外一个方面,海外的供应链体系也受到了影响,而中国空调行业的制造生态体系在渡过了年初的供给缺口之后,产供销节奏得到了有效恢复,这些都吸引了外资企业扩大了在中国制造基地的产量。(图48、图49)
总结:
2022年内外销增长都有压力
鉴于国内市场的产业环境及国外疫情的状况,2022年无论是内销还是面向海外的出口,想要实现持续的增长都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国内市场从人口红利到房地产外部机会,从商业平台到渠道模式的创新,从工程项目到下沉市场的空白点,都难以给家用空调提供可见的规模化高增长的空间。(图50)
在出口端,海外疫情的控制或病毒的消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国际市场逐步适应了疫情对产业和市场的影响,各个地区都在稳步恢复产业链,经过了连续两个年度的高增长之后,出口端即便是能够实现增长,增速也会放缓。
过去两年来,出口市场的高增长具备一定的偶然性。长远看,中国制造的全球化中心地位肯定会推动家电空调海外产销规模的扩大,各个大型家电企业也都纷纷在强化全球化的突破;疫情的出现及扩散,激化了需求在短时间内的集中爆发,加速了消费资源的释放进度,打破了海外的供应链节奏。但这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现象,偶发因素对市场和产业链的影响不可复制。
影响出口量规模的因素除了市场本身之外,中国企业的一些举措也将让国内工厂的出口量增长承压。一方面,在中国设立工厂的国外企业近年来在逐步分流制造资源,尤其是在一些人力成本更低的区域扩大产能或兴建工厂;另外一个方面,中国民族企业也正在进行着全球化的制造扩张,这些有利中国制造形象向品质化升级,但在短期内不利于出口量的高增长。
结构性升级将是市场主基调
这一点在国内市场将体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内销市场在几年前就进入了存量化博弈周期,存量化竞争的一个外在特征就是消费用户对产品的诉求不再基于空调的基础使用价值,由此而使得空调产品迸发出细分化的演变趋势。而且,随着用户自身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用户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不断变化,市场端对空调产品的要求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所以,结构化升级将主导国内空调市场在2022年的产品格局变化。其中,健康化是结构化升级的一个核心。疫情强化了用户的健康意识,而近年来对环境友好的宏观政策也刷新了大众的环保理念,无论是基于个体需求还是更具社会化责任的外部效应,用户对与空气相关类产品的功能偏好,都围绕着健康这一主轴进行需求的演化。
更何况,工厂对经营结构的升级、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欲望从未像当下这样高涨。几乎所有企业都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市场已经不具备高增长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各种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的影响下,难以通过规模化增长来消化成本压力,所以便通过产品结构、品牌结构、渠道结构等等一系列的调整举措,来稳步推动高质量增长方式的落地,事实上,这种集体行为也是在全面迎合用户端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
海外市场同样是如此,过去两年的高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全球范围之内空调产品的普及程度,消灭了大量的需求空白点;在环境友好理念成为一种全球共识的当下,新冷媒的替换、能效等级的上升等等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产业领域内的共同指向,这必然会直接带动空调产品结构的持续升级。
高成本依然施压空调制造
大宗原材料的价格短期内难以快速下降,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势头也丝毫未弱化,这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材料价格托在高位,空调企业的制造成本难以得到有效降低。从原油价格的变化态势来看,化工类产品的价格也将给工厂带来降本增效的挑战。(图51、图52)
不仅仅是固件材料成本,在劳动力资源愈加稀缺的现在,用工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这种成本在制造端只是一个方面,物流端、服务端等等每个环节都会因为用工成本的上升而带来盈利压力。终端与品牌投入转化为销售业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投入与产出越不成比例带来的费用增长就在所难免。
成本与费用的压力得不到消化反而有利于空调市场产品结构的升级,企业不得不通过结构性举措来应对各种成本与费用的高位徘徊。而且,从空调产品的结构演变趋势来看,多种功能叠合式产品、融入家居一体化的创新式工艺设计类产品、变频空调、家用中央空调、新风类空调等等都会成为产品结构进一步变动的方向。
当然,高成本并不是意味着价格战不会爆发,影响国内空调市场价格指数变化的因素较多,除了成本托底、供求关系等等之外,企业在短期内的营销指标也直接导演价格的变化。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为了消化渠道库存、回笼资金、完成KPI考核,采用积极甚至是激进的价格举措,其实是行业这么多年以来的惯用手段。
商业场景持续分化
近年来随着内容电商、直播业态、社群交易等等新型手段和方式的大面积涌现,消费者在购买家用空调产品方面的商业场景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前装市场被工厂的重视,直接推动家装建材市场、设计师渠道在空调零售端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商业场景的持续分化有利于制造工厂在产业链中强化自身的话语地位,也有利于消弭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频繁博弈。当终端业态在自身销售中比例趋于分散时,工厂在流通端的话语权地位也就越来越高。但是,对于有着非常强烈的规模化欲望的企业而言,意味着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全商业场景的覆盖。
但无论是哪一类商业场景,制造端和用户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一方面,企业通过全渠道整合、前置仓设置等等举措,极力缩短与用户之间的物理距离;另外一个方面,大量的数字化工具和思维的运营,让工厂能够直接触达用户。这些现象也表明,后期市场拓展的主逻辑就是运维用户。
2021年国内市场在渠道端还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工厂越来越重视线下传统流通商的体系建设,但凡是在这方面表现较为卓著的企业,经营绩效和质量就普遍较好;2022年乃至后期,该现象还将进一步扩散,汹涌的数字化变革并没有完全颠覆线下体渠道,而线下专业化渠道自身也通过学习、调整、变革充分融合线上思维,适应了新零售变革的趋向。
品牌数量有可能再增加
其实在2021年旺季阶段之前,受供应端缺货影响,短期内出货端供不应求行情的出现,已经刺激了一波小品牌的大面积涌现;一些在OEM、ODM方面有着强烈产能输出的企业,通过自建品牌和加强对既有小品牌的营销推广,助推了中国空调产业品牌数量的增加。
国内市场本身的消费升级和大型家电企业的结构性调整举措,也给后续品牌让渡了巨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由于地缘文化、区域经济、气候特征等等各有不一,使得国内市场的需求消费在产品、功能、品牌等等方面的偏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都有利于品牌数量的增加。更何况,利基市场的需求始终存在,小品牌自身所看重的就是短期机会,这也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化品牌演变规律。
当然,有些新进入的品牌和已经在市场中沉淀许久的小型规模企业,并非都是注重短期利益,空调产品的细分化演变趋势,给很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驻车空调、热泵产品、厨房空调、轻型商业空调等等,小品牌只需抓住其中一个点,便可让自己夯实生存发展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明国内空调市场的社会化资本越来越理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在一味地追逐规模化增长,对经营质量的要求反而更高。当小而美的企业越多,产业链的生态环境也就越好。
市场刺激方法创新空间渐窄
无论是需求格局还是产品格局,无论是商业格局还是品牌格局,这么多以来一直都处于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之中,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变革举措去适应环境变化甚至是驾驭这种变化,但更多的时候,企业自身是在被环境变化所左右。
在外部资源相对丰富的阶段,企业通过变革举措实现的市场反应都比较明显,往往是一种创新手段应用就可以带来销售规模、市场地位、品牌知名度等等很多方面的上行,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企业希望通过创新变革来实现弯道超车的地位转化。只是,当前的产业外界下,这种机会越来越小。
存量博弈阶段,消费用户对品牌的印象已经固化,对产品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在商业场景渐趋分化的当下,没有一种渠道能够给工厂带来规模化逆袭的空间;在高位成本盘整的眼下,后端给工厂提供的腾挪余地非常有限;在数字化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路径,改变了品牌传播的传统方式。
一切都在回归,需求回归产品品质本身,终端形态变革回归商业本质本身,即便是之前给研产供销带来丰富解构效应的移动互联技术,已经被行业和用户普遍消化。消费用户智能化、家居一体化场景的演变速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迅疾,用户自身也变得愈加理性、聪明,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越来越强,他们在选择产品方面的终端也越来越丰富。理性与回归并不是不需要变化、变革,相对于挖空心思地寻找创新变革的内容,意识上的转变反而更重要。
现货资源
品名 | 规格 | 材质 | 厂家 | 地区仓库 | 价格 | 现货 |
---|---|---|---|---|---|---|
螺纹钢 | 12-32 | HRB400E | 长治市创发商贸有限公司 | 首钢长钢(首钢长钢) | 0 | 详情 |
热轧卷板 | 3.75*1500 | Q235B | 苏州鑫昊欣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沙钢(玖隆物流) | 0 | 详情 |
普碳中板 | 16*2500*12800 | Q235B | 上海北铭高强度钢材有限公司 | 重钢(川流富锦库) | 4110 | 详情 |
低合金板 | 210 | Q355NB | 舞钢市坤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舞钢(产业集聚区) | 0 | 详情 |
无缝管 | 76*35 | 45# | 山东东银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聊城(东银库) | 4230 | 详情 |
圆钢 | 22*9380 | 25CrMoA | 山东大万实业有限公司 | 宣钢(河北宣化) | 0 | 详情 |
热轧卷 | 3.0*1800*C | Q235B | 上海盛钢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宝钢(泉安/津澜) | 0 | 详情 |
高线 | 10 | 300 | 洛阳威钢商贸有限公司 | 山西晋南(晋南厂库) | 3650 | 详情 |
相关新闻
推荐文章
-
建材预测:跌势不止,今日钢价怎么走?
多地相出下调首付比例等利多地产政策,但新房销售额提升仍不明显,地产政策对钢材需求提振需进一步观察,目前为钢材传统需求淡季,宏观暂无重大利好。
-
亏损加剧!同比少2.5万亿!钢价又要反复?
特别关注央行:前五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889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8598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
-
建材预测:累降50!钢价来回拉扯!下周走势如何?
本周20mmHRB400E螺纹钢全国均价3691元/吨跌30,美联储降息预期延迟,国内宏观暂无明显向上推动;产业端建材库存增加、表需下降,基本面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