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从战略层面对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我国具有良好的制氢基础和大规模应用场景,氢能产业必将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为5%;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至少达到10%,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
布局氢能产业是促进交通、钢铁、化工等行业降碳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自2022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华电、三峡集团、国家电网、中国能建等多家央企均加速布局氢能产业。其中,中石化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拟规划布局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1000座;中石油也表示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投建加氢站50座。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在大载重、长续航、高强度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先天优势,是推动我国道路交通领域碳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工业领域,化工等不以电力为主要能源供给的高能耗产业,仍依赖一次化石能源。
减少钢铁工业煤炭消耗量的核心便是,改变现有的以煤炭为主要还原剂和燃料的高炉炼铁工艺,转而使用氢冶金工艺。氢能产业的发展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状——
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
4种投融资模式
目前,市场上发展氢能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产业基金、金融租赁以及混合融资、债转股等投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氢能的投融资模式,着力加快氢能产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变革的步伐,推动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建设。
一是产业基金支持氢能产业发展。部分上市公司以基金的模式投资和布局氢能产业。2021年3月,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功,股东为西安隆基绿能创投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朱雀嬴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标志着光伏龙头企业隆基正式入局氢能产业。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也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引导社会融资力量,促进产业发展。2022年2月,山西省首只氢能产业基金——山西华氢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注册成立。该基金将面向氢能产业链制氢、氢储运、加氢站、燃料电池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等重点环节,开展重点投资。
二是金融租赁支持氢能产业发展。2021年3月份,在主题为“融资租赁与广州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双融合”的第三届融资租赁广州论坛上,珠江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整体额度为100亿元的氢能源汽车融资租赁项目合作协议,设立面向氢能产业的专项支持资金。珠江金融租赁将在未来3年~5年内为雄川氢能科技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融资租赁授信额度,专项支持雄川氢能科技进行氢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解决雄川氢能科技在氢燃料电池专用车投放、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等领域的资金需求。
三是混合融资模式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于2021年8月印发的《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到,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和高精尖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金融租赁、专业保险、碳交易、碳核查、数据信息管理等产业创新型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氢能全场景推广应用。
四是债转股模式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全资子公司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先后两轮以市场化债转股方式投资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氢科技”),投资总额达1.9亿元,以支持氢燃料电池技术攻关。目前,国氢科技计划投资9.8亿元,在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建设北京氢能中试与生产基地,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2024年建成燃料电池催化剂吨级年产能产线、碳纸制备生产线、膜电极生产线等7条生产线,产值达20亿元,吸引带动千余名氢能相关人才就业,预计2025年可实现年营收超50亿元。
问题——
氢能产业链融资
成本高、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氢能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制氢成本过高。中国现有制氢技术大多依赖煤炭等一次能源,如果以电解水制氢,就需要采用绿电(源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但这种路径效率低、综合成本高。在储氢环节,虽然压缩储氢、液化储氢、有机化合物储氢等技术均取得较大进步,但是由于储氢密度、安全性和储氢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尚未明确,因此,暂时不能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第二,氢能产业链融资成本高。金融机构一直非常关注氢能产业的发展,因为这是一个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市场。随着政府不断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银行作为项目合作方也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里,形式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信贷模式,发展为融资租赁、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但是制氢成本高,导致银行信贷支持热情不足。相关项目要想获得长期贷款,必须保证其未来收益率。另外,高成本导致氢能产业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信贷资金投入的信心。据悉,目前在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中,氢能建设项目尚未纳入贷款范围。
第三,金融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仍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国外已出现专业的氢投资基金,氢能行业融资市场正变得更加多元。在国内,金融支持氢能仍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融资规模较小。另外,前端绿氢技术开发和后端氢能应用等关键领域暂未纳入《绿色债券支持目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金融支持目录存在一定局限性和滞后性,使得氢能项目融资渠道狭窄。
相关建议——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
投融资模式
对于氢能产业发展,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是协调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坚持政策性金融引导、商业性金融主导机制,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性金融方面,建议政府通过设立重大专项、产业基金等,明确财政、税收等政策工具的支持标准和支持时限,借助政府补贴措施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商业性金融方面,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私募股权基金设立氢能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为氢能企业提供发展资金。
二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一方面,加快将绿氢技术纳入绿色信贷及绿色债券的指导目录中,引导金融机构根据氢能企业的差异化技术与发展水平实行对口帮扶,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消费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另一方面,以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发展路径为基石,建设碳交易中心氢能产业板块交易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清洁氢认证、碳减排核算方法体系,推动清洁氢产生的碳减排量纳入CCER市场交易,服务绿色氢能产业发展。
三是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各银行机构将氢能源建设项目纳入贷款范围,逐步丰富信贷产品,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创新使用“信用+股东保证”“信用+电费收费权质押”的担保方式,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加大对氢能产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