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2007年度的铁矿石谈判将于11月下旬拉开帷幕。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已经放出了价格上涨的口风。国内认为我国铁矿石的产能增强会使我国在谈判中的话语权有所增强,但是境外言论却不以为然。我国对钢铁的大量需求和国内铁矿石生产的高成本低品质使我国铁矿石必然大量依靠进口,所以钢铁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这对银行的授信构成了威胁。
2006/2007年度的铁矿石谈判将于11月下旬拉开帷幕。据中国钢铁协会透露,宝钢今年仍将代表中国参与长期合同谈判的近70家钢铁企业。
作为前两轮铁矿石谈判的最大赢家,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依旧放出了价格上涨的口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公开表示,希望2007年的铁矿石价格能再提高3%到5%或5%到10%。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近日称,矿业价格在较高价位波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力拓矿业集团则扬言钢铁行业的前景很好,矿石价格明年还将上涨。
在这一轮铁矿石谈判中,国内铁矿石产量剧增成了今年中国企业在谈判中一个较大的着力点。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的统计,8月份4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在国内市场采购的国产矿为930.22万吨,比1月份的363.66万吨净增加566.57万吨,增长了2.56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第六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上强调,受近两年铁矿石价格飞速上涨的刺激,今年1月至7月国内铁矿产量达2.96亿吨,同比增长35.3%,而钢铁产量则只增加了18.9%,2007年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势必出现向下调整的趋势。宝钢和鞍钢等国内钢铁龙头企业在青岛会议上纷纷表示,这种变化将对2007年的铁矿石谈判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中国钢铁企业在谈判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然而,来自境外的分析机构却看法不同,他们普遍认为由于中国铁矿产量增加而产生的降价预测“还为时过早”,而且这些预测基于的数据也“有待确认”。
他们做出这种判断是基于两点:
第一,中国的铁矿石还处于供不应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粗钢产量达到3亿吨,同比增长18.45%,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而根据该协会预测,2006年中国钢铁产量将增长10%到15%。境外投资机构预测,与持续上涨的中国钢铁产量相对应,中国2006年预计将新增铁矿石进口6300万吨,2007年的增长则为5200万吨。
第二,中国大多数铁矿品位较低,在钢铁生产巨大需求的刺激下,这一形势面临恶化。据了解,目前中国新开采的铁矿平均铁含量仅能达到15%到20%,如此低品质的铁矿石需要经历4至5次的磁选才能达到国内钢铁企业生产需要的标准。这种铁矿石不仅在质量上不能与巴西和澳大利亚进口的铁含量高达60%的产品相抗衡,在成本上也比后者缺乏竞争力。由于磁选次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国内铁矿生产商的成本大幅上涨。据业内专家估计,国内铁矿生产的成本可能会达到60美元/吨,相比之下,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的平均生产成本仅为38美元/吨。中国铁矿石生产的低品质和高成本等问题,使得中国国内铁矿的新增产量并不能从数量和价格上对铁矿石贸易产生实质影响。
在产能过剩的危险下,中国政府和协会组织一再对国内钢铁生产进行宏观调控,中国的钢铁业增幅虽然逐渐回落,但是,中国各地投资建设对钢铁的需求与钢厂的生产上涨趋势依旧。2008年又将是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换届年,各地行将掀起的又一轮投资热,这进一步调高了钢铁厂的生产预期。
由此可见,即使在中国铁矿石生产迅速提升的形势下,铁矿石价格被三大矿业集团垄断的局面只得到了轻微的缓解,定价权仍然掌握在三大巨头手中。
银联信分析:
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铁矿石产能显著增强的现象,使得中国钢企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的“话语权”明显比前一年增强,但中国仍然面临尴尬境地。国家对钢铁的宏观调控虽然有些成效,但也无法减少国内目前和今后几年对钢铁的巨大需求,使得国内的钢铁生产无法降温;我国目前铁矿石企业高成本低品质,在国际市场中没有竞争优势,只能大量依赖进口;若要取得相对便宜的铁矿石,只有签订更长期的供应合同,然而,更长时间的合同就意味着更长时间的失去主动权。“市场力量的对比”使得中国钢企的话语权最终转化为定价权。要从三大巨头手中夺来铁矿石定价权,最有效途径是如何降温国内的钢铁生产,而不是鼓励低质量的铁矿石生产。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钢企都会面临巨大的高成本压力,经营艰难,其利润水平将明显下降。中小企业可能根本无法内部消化成本压力,也无法将成本上升转移出去。所以银行应该在授信中关注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特别是承受能力比较弱的中小型钢铁企业。来源:中国金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