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企业产品国际化存在硬伤而自主创新严重缺失
分享打印 2005-01-20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继国内家电、通信、PC等行业企业走出国门后,我国汽车业也加快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日前,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国际汽车展上,美国视野汽车公司总裁布里克林曾遗憾地表示,此次车展很火爆,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中国汽车的身影。他同时表示:“下一届,我们将在这里向美国公众展示中国制造的汽车,尤其是奇瑞。” “我们今年的确没有参加底特律国际车展,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实力参展。”奇瑞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金弋波向记者证实,奇瑞已经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并制定了向美国出口汽车的计划,初步计划到2007年的销售目标达到25万辆,并将5款车型推向北美市场。 跨国公司借机寻宝 “谁也不会把一只下金蛋的母鸡卖给别人,TCL要想让2003年度亏损达17亿元的汤姆逊借合资一举翻身决非易事。当全球PC业出现低迷之际,联想以如此高代价收购IBM亏损的PC业务不仅有高位接盘之嫌,还同时面临着IBM原有渠道客户流失、IBM品牌忠诚度下降等重重考验。就在岁末年关,长虹惊爆可能高达26亿元的欠款纠纷。”一位专家认为,国际化之路并非一路坦途。 “联想、TCL以跳跃式的并购匆忙进入全球舞台,他们靠的是两张牌,即所谓的成本优势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上海卓跃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庞亚辉认为,中国企业所缺少的、最重要的是核心技术和国际化品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门已经开启,但中外企业强弱对比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中国企业新一轮并购的实质依然是跨国公司生产能力的转移,寻求全球最优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而并不是中国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化的标志”。 目前,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依然是本土企业国际化的硬伤。“饱受折磨的华为想必体会更深。”一位专家表示,当陷入增长瓶颈的华为把触角伸向国外的时候,却遭到了竞争对手思科的诉讼和打压。2004年欧美企业对中国DVD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费的征收,将每台12至18美元的费用直接加在利润微薄的中国DVD影碟机厂家身上,致使中国影碟机行业开始全线收缩,更让中国企业感到国际化进程中缺乏核心技术的切肤之痛。 低成本扩张呈上升趋势 “我最讨厌这种,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天下无贼》中葛优的一句搞笑台词成了一些中国企业的真实写照。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必然要以低价和大面积渠道覆盖这一最古老的国内竞争方式开辟海外市场。 长虹把宝押给了美国的APEX公司,却带来26亿元的货款无法收回;海尔的产品线越铺越长,产品种类越铺越多,隐藏着低价生产带来的泡沫危险。在彩电行业默默无闻的美国五河电子公司和两家工会组织就产自中国的彩电的反倾销诉讼,将雄心勃勃的中国彩电厂家逼出美国市场。在这方面,中国企业遭遇最直接的狙击则是2004年9月17日在西班牙埃尔切市发生的“温州鞋城烧鞋事件”。 一位温州模式研究专家认为:“随着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我们的竞争优势将使一些国家的某些产业重新洗牌。”但这优势并非出自技术革新。据英国《金融时报》调查显示,如果中国的企业都按国际标准实施环保措施,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据估计,目前中国每1万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40倍。“价廉物美不再是中国商品的优势,而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寻找国际化的真正出路 韩国企业国际化也曾走过质差价低的路线,但亚洲金融危机让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意识到,三星如果只做低成本的搬运工,就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因而他开始改变发展策略,从产品的设计着手,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开设设计所,招募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不惜用重金打造强大的研发队伍,将三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地位。 三星的成功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最好的范例。停留在“Made in China”阶段的中国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只有掌握了原创力,中国企业才能驶向“Brand in China”和“Creative in China”的彼岸。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企业要真正实现国际化,首先是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求发展,以人才优势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和发挥融入海外经营的过程中去,在全球竞争中积极抢占战略制高点。否则,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使今天靠本土市场和低成本换来所谓的国际化,明天必然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