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业铸就世纪荣光
分享打印 2002-08-21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摇橹划桨”到“扬帆远航”2002年5月15日,一支由中国独立自主建造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所组成的远洋舰队从青岛港出发,正式开始对亚、非、欧、美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环球友好访问。舰队在向世界各国人民传递和平友好信息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展示着新世纪中国船舶工业的新形象。而这支舰队的旗舰―――新型导弹驱逐舰“青岛”号的制造者,就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实早在70年代,守护着中国第一颗卫星的“远望”号测量船队,1997年香港回归时那艘著名的“中华第一艇”,以及享誉世界船舶市场的“中国江南型”、“中国沪东型”等船型的缔造者也都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作为中国国防武器装备的主要供应者之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的主要建造者和中国尖端科学技术发展强有力的支持者。中国三代国家领导人都对船舶工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江泽民曾多次视察中船集团公司旗下的造船厂,并为江南造船厂题词:“弘扬江南精神,建造一流舰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小津说:“从中国舰队的出访航行可以看出,中国海军装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这个进展又是和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我们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作为中船舶工业的排头兵,或者说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代表,感到特别高兴。国家赋予了她特殊的责任,她对中国海军装备的发展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对我们集团公司来说,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效益。”从19世纪江南制造总局时期的“张帆使舵,摇橹划桨”,到邓小平作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决策,再到今天的“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独立建造的海军舰队,并实现了中国国产军舰远涉重洋的梦想。今天,在世界的每个大的港口,都会看到飘扬着中国国旗的中国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明和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为海军提供装备有我们的优势,这优势主要体现在这么几点。第一,有多年设计、建造舰艇的总体经验;第二,船的主动力部分,比如说中速柴油机,大部分是我们开发制造的,当然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专利。另外特别重要的是我们有一支舰艇武器装备系统集成、安装、调试的技术队伍。正因为有这些优势,我们再借鉴一些出口民船的建造技术,就能保证我们的舰队环球航行得以顺利进行。”“世界船王”为中国造船业走向世界开了好头以香港市场为突破口,是中国船舶工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举措。20年前的香港就已经不仅仅是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同时是与旧金山、里约热内卢齐名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和重要港口,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个港口有航运住来,并拥有世界各大航运公司的分支机构,成为国际航运集团在亚太地区的行政和船舶管理中心。在当时多达200家的香港船东中有许多爱国华人,享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先生,就是中国船舶工业走向世界之旅中不能忘怀的一个人。包玉刚,这个生于浙江宁波,因家境贫困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的“船王”。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由一条有着28年船龄的破旧烧煤船起家,奇迹般地跃上“世界船王”的宝座,并拥有当时世界最大的独立船队。1980年3月15日,包玉刚首次公开访问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受到了国宾级的礼遇,并在随后的时间里,为了中国船舶工业能够尽快打进国际市场,邓小平接见包玉刚不下20次。1980年3月20日,包玉刚宣布成立国际联合船舶投资有限公司,包氏的环球集团参股30%,六机部新建的中国船舶工业公司参股25%。在随后举行的成立仪式上,包玉刚宣布将用1亿美元,向中国订造6艘2.7万―6.2万吨散货船。这一消息惊动了香港,也惊动了国际航运界。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营业部副主任何志刚回忆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中国的船厂经过改造已经有相当能力了,但是那时候我们的船厂接不到订单,因为没有在中国造过船,人家不知道你造的船质量好不好,价钱是不是便宜。那时包玉刚就到中国来,在1980年3月到中国来,跟我们订了个初步协议。在4月十几号我们就到香港去,柴树藩同志带着我们到香港去,正式签订了一个合作合同。”当年大陆造船代表团的香港之行,引来当地各大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而因第一次承接高达1亿美元的造船合同,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造船界的一匹“黑马”,引来众多国际航运巨头的目光。代表团在香港期间先后与李嘉诚、董浩云、华光航运总裁和英、美、意大利、挪威、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船东接触,并达成了多项造船意向,中国船舶工业自此真正开始了走向世界的旅程。1982年12月20日,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建造的36000吨“东星”号散货船正式启航,开始环球航行,历经5个月3万多海里的航行,各机电设备工作正常,并经受住了北大西洋冬季风浪的考验。那段航程是中国造船人最忐忑不安的日子,但同时也是中国造船人摆脱屈辱落后的永恒记忆。关于造船技术质量指标,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刘维新深情地讲述:“有一年,我们造了两艘出口船,就是这种大船。管子已经造了一半多了,船东突然提出来说要检查管子里面的质量。因为一般的时候,我们的管子都是从外面烧焊的。特殊的管子我们用特殊的方法,保证里面的质量,但是一般的管子我们都是从外面烧焊好就可以了。他要检查管于里面的质量,并且扬言,你要有一根不符合要求,船上的管子全部拆下来重做。到了车间,我说你自己挑吧,他们就挑来挑去,挑了一根不大紧要的管子,最不紧要的管子,他们说我们要抽查这根。管子破开以后,一看,我们自己心里也在喝彩,这个管子烧焊得真好,他一看没话讲了,就把质检钢印给我们检查部门说,下次我们不来了,你们自己敲。从这以后,我们干活这个地方就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到现在为止,我们造高精尖的产品,都非常重视质量,质量每年都在一步步地提高。”可以说,近20年当中,内地与香港船舶业的合作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001年5月18日,为了感谢香港船东对内地造船工业的支持,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小津专程拜会了董特首,并向董建华先生赠送了“中华第一舰”的船模。2001年5月18日,泰昌祥公司与中船集团公司在香港签署了两艘1..5万吨散货船的订造合同,这是当今世界同类船型中最先进的“绿色船舶”。中国内地造船业与香港船东的合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科技铸就辉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目前拥有的四个造船中心,分别是上海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的江南造船(集团)、复兴岛浦江两岸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浦东的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和以广船国际为核心的广州造船中心。即将以上海船厂土地置换为契机,在上海崇明岛拟建第五个造船中心。这五大造船中心构成了中船集团公司的基本轮廓,并将撑起中国整体造船能力的半壁江山。江南造船(集团)在中国造船工业企业中历史最悠久。它的历史可以从1865年李鸿章初创的江南制造总局算起,至今已有137年的历史。可以说“江南”是中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工业企业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特别是中国造船工业发展的缩影。由江南造船(集团)建造的“中国光荣”号是中船集团公司质量和信誉的象征。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金海讲述了造船厂辉煌的过去:“1989年,我们曾经给美国拉斯科公司造了两艘64000吨的巴拿马型散货船。起初,船东把她们命名为‘太平洋洋’号和‘太平洋海’号,特别是第一艘船,名字都用钢板割成字烧焊到船上了。但建造过程中,感到我们的建造质量、我们的合作态度都非常友好,他说我就用这两个名字来纪念我们的合作‘中国光荣’号、‘中国自豪’号。另外也表达了他自己的心意,认为他在中国造船感到很荣幸、很自豪,所以取了这两个名字。这对我们江南来讲,应该说在建造出口船当中是个很大的荣誉。”近3年来,江南先后建成了大型LPG船、无舱口盖高速集装箱船、大型自卸船、汽车滚装船等一大批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造船技术的现代船舶,“中华第一舰”、“哈尔滨”号以及“远望”号,已逐渐成为他们的光荣履历。特别是由他们建造的高速水翼船“南星号”和“北星号”,因长年来往于澳门与香港之间而为香港人民所熟悉。享有“导弹护卫舰的摇篮”之称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中国海军水面主战舰艇导弹护卫舰大部分出自沪东中华之手,2001年造船产量突破1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低速大马力柴油机占有全国70%的市场。同时,沪东中华也是中国目前造船企业中造船效率最高、船位规格最齐全的综合性造船企业。曾参与建造过数十艘护卫舰,创造过多项技术新记录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师张翼飞,向我们展示他高超的焊接技能时说:“像这种通道还不算是最低的,我们最低的只有80厘米,那是护卫舰上的双层底。护卫舰上的薄板比较多,薄板焊接要考虑几个因素,一个就是‘规范’不能大,即电流、电压不能大,一定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特别是低合金钢板,比普通的钢板好,但合金元素容易烧损,如果‘规范’不控制的话,容易烧损。所以我们都控制得很严格。”早在1990年,沪东中华建造的未来型船舶“柏林快航”号,就曾引起德国朝野的轰动。这种被称为“只有上帝才能造出来的船”,今天依然是此类船舶中最先进的船型。2001年,沪东中华在建造系列LPC船、化学品船的基础上,将目标指向中国第一艘LNG船。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宝龙介绍说:“我们花了3年的时间在LNG船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LNG船,也就是液化天然气船,这种船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建造,像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少数国家,中国过去从来没有造过,所以被人们称为造船领域中皇冠上几颗明珠当中的一颗明珠。最近,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前几年的开发,已经中标了。也就是说,沪东中华将要建造LNG船。这艘船能够建造成功,对我们中国的造船界应该说也是一件大事。”梦想在延伸外高桥造船公司是新落成的最现代化的大型造船企业,拥有480米长、106米宽和360米长、76米宽两座大型船坞和相应的流水线与运转中心。到目前为止,外高桥造船公司已承接了6艘国内最大的17.5万吨散货舱的订单、1艘PPSO船订单。已经开工的两艘17.5万吨散货船。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强介绍道:“该船型有特殊的环保设计,受到船东的青睐。除了亚洲船东外,欧洲波士玛航运公司也在我公司订造了2+1+1艘该型船舶,使得这一型船在航运界获得了较好的认可。目前,公司已经有3艘船开工建造,预计明年交船在50万吨以上,后年将达到100万吨以上。”广船国际是中船集团公司又一家现代化的造船综合企业,中国最大的五百家工业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实现股票上市和首批在香港发行H股的企业之一。1985年,该公司开始进行造船模式的转换,成为当时中国造船工艺技术最先进的造船企业,国内一度有“外学日韩,内学广船”的口号。现已形成造船、集装箱制造、修船、大型桥梁与建筑的钢结构等支柱性产业。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华联船舶有限公司自1982年成立至今,已成功演绎了中国船舶工业的香港窗口角色。与香港华联公司遥相呼应的是位于北京的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简称CSTC,目标直指国际市场。2001年,以13.7633亿美元的出口额位居中国最大出口企业第8名,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行业的佼佼者。香港华联船舶有限公司总经理谭作均说:“华联公司从成立到现在,整整20年的时间,总共给国内介绍订单,差不多是185艘船,合同的总金额在39亿―40亿美元,差不多是670万吨的概念。这个概念有多大呢,当时是占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接的海外订单的三分之一强。”若干年来,中国虽然始终保持全球第三造船大国的地位,但市场占有率始终在6%―8%之间徘徊,国内造船企业的效率与日、韩、欧、美等国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中国仍不能称为造船强国。但强国之梦,却一直在几代中国造船人的心中萦绕。从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时期李鸿章的“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到1868年制成了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时,曾国藩的“中国自强之道或基于此”,以致于在解放前几十年时间里,中国造船业先辈们始终实践着“自强、御侮”的目标。如今的中船集团公司,拥有中国造船行业仅有的3家上市企业:广船国际、江南重工和沪东重机,组建了江南和沪东中华两大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企业集团。2002年初,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三个重要指标首次突破“200”大关:集团公司2001年造船产量超出200万吨,当年承接各类合同金额240亿元人民币,其中新船订单达200万吨,合同金额218亿元人民币,这一纪录超过了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历史最高水平。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小津展望说:“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愿望,有这样一个目标,正在全集团公司上下共同拼搏:到2005年,进入世界造船五强,到2010年,进入世界造船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