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空调市场报告:价格上涨 品牌更集中
分享打印 2006-10-17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2006年10月8日,在历经了近两个月的渠道深度调研之后,按照时间惯例,国内空调行业权威的《空调销售》杂志正式对外发布了《2006冷冻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报告》,该报告从七个方面对2006年度中国空调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回顾。从8月1日开始,《空调销售》杂志围绕2006冷冻年度全国各主要区域空调市场的调研全面启动,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杂志分布在全国七大区域的调研人员深入到地级市场一级,与国内所有品牌的分公司、办事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同时全程走访或电话回访了国内各大品牌的代理商、直营商, 认真听取了各大品牌的代理和直营渠道对于该品牌销售及当地整体市场的表现的意见,仔细核实、权衡各方数据后,对各品牌在全国各主要区域市场的销售给予了相对客观的数据定位。同时《空调销售》杂志也利用多年来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取得了上游主要压缩机企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本年度压缩机市场的总体市场资料。市场总体发展进入平台期报告显示,本年度空调的旺季市场虽然尾市收关比业内预想的要差,原材料的涨价又对旺季开盘工厂的价格操作留下了悬念,渠道一度观望气氛较浓,但是随着各大品牌涨价政策的相继出台,渠道由于担心后市断货影响,积极打款进货,使得市场在4月中旬左右迅速启动,五?一黄金各大品牌也是收获颇丰。与此同时闰月的有利因素也使得本年度旺季持续时间较长,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的南方市场今年的表现要好于去年同期,特别是华南地区的高温极大拉动了当地消费,西南市场尾市全线发力,销量创了历史新高。这一系列因素使得淡季缺失的销量在旺季得到了一定的补充。2006年度国内空调生产企业的总产量为4880万台,历史上首次出现下滑走势,相比去年同期的5060万台下滑了3.6%,而2005年度的市场增量也只有4.5%左右,这说明我国的空调市场已经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未来的空调市场想要出现2004年度的40%左右的增长几乎不太可能。报告显示,在内销市场方面,2006冷冻空调市场的内销量约为2450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万台左右,小幅上扬了2.5个百分点,止住了2005冷冻年度所出现的下滑走势,但是市场增速很小,没有出现2003年度和2004年度大幅增长的走势。然而遗憾之中让业内感到欣慰的是,在内销出货量没有出现较大增长的同时,2006年国内空调市场的总体销售额却呈现了快速上扬的走势。今年全国空调市场的总体销售额大约为534亿元(以工厂实际回款为准),比2005年度的465亿元上扬了15%左右。在总体内销量只有2.5%左右的增量基础上,本年度国内市场的总体销售额能够有如此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说明各大品牌的操作越来越理性,特价机和工程机在投放总量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空调行业整体平均价格水平有了可喜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空调市场正在整体向健康发展回归。从整体价格上来说,本年度各品牌投放市场的低端机数量要明显少于往年,且低端机的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中高端产品的平均价格也比去年有小幅的增长。在对比统计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本年度空调的整体价格水平比去年提升了11.5%左右,而2005年度的整体价格水平相比2004年度提升了7.5%,价格反弹趋势比较明显。报告显示,在出口市场方面,2006年度各品牌的累计出口总量达到了2720万台,比2005年度增长了160万台,增速达到了6.2%,相比于2005年度9.4%的增速来说市场增长开始放缓。中国空调器产品的出口1999年度只有区区210万台,进入2002年度以后,出口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4年度的出口量达到了2340万台。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我国空调器产品的出口便爆发性地增长了10倍左右。但是在进入2005冷冻年度以后,出口市场开始出现滞涨现象,2006年度我国空调器的出口延续了2005年度的走势,继续在高位徘徊。在品牌方面,国产品牌中三大品牌仍然位列国内品牌的出口前三强,其中美的拔得了出口量的头筹,格力本年度的市场增速让人不可小觑,这为格力2007年度更强的发力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一点值得相关品牌注意。而海尔本年度外销市场的绝对增量尽管没有较大的增长,但是从各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本年度海尔更加注重出口产品的产品系列及自主品牌的出口,本年度海尔出口产品大多为中高档机型,其总体赢利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它品牌。志高和格兰仕的地位依然稳固,其总量超过了100万台。而TCL和奥克斯则成为本年度外销市场的两大生力军,两大品牌的出口量也在百万台上下。此外,松下、春兰、华凌、三洋等品牌也有不俗表现,科龙由于相关因素影响,本年度外销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合资品牌中LG仍然占据着出口量的重要位置,全年总出口量达到了340万台左右,三星全年的出口量也达到了近150万台,富士通紧随其后全年的总出口量也达到了120万台左右的水平,2005年度松下的总出口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飞达仕等品牌尽管较去年同期下滑,但绝对量仍然靠前,此外凉宇、夏普等品牌也都有优异表现。报告认为,从前几年开始,一些国内空调企业尝到了出口的甜头,由于只是负责生产,其他售后服务等环节一概不管,因此,尽管利润率并不很高,但一些企业还是确定了以出口为主的战略,有些企业的外销比例甚至远远大于内销。这也是这几年一些企业拼命扩张产能的主要动力。报告同时指出,尽管今年的空调出口继续保持着增长势头,但许多企业却显示出了疲惫与不堪重负:国内持续不断的原材料上涨,让原来的出口订单只能亏损交货;涨价后的产品出口,为许多海外卖家所不接受;诸如欧盟两指令为代表的技术壁垒,让许多企业疲于奔波在各个认证机构之间;变化不定的海外反倾销诉讼更是令人提心吊胆。海外市场始终是充满变数的一个市场,未来其还将更多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令人担忧的是,本年度国内各国产空调品牌的出口价格普遍偏低,平均价格仅为118美元/台,同比下降21.1%。而外资企业空调出口平均价格为149.2美元/台,仅下降3.3%。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此前业界尚怀疑少数外资空调出口企业打恶性竞争牌,事实上,空调出口原产地的竞争中,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除了价格,并没有太多牌可出。本年度许多品牌在外销量保持增长情况下,整体利润却在缩小,恰好表明出口对国内空调企业的利润贡献将进一步缩小。可以预见,今后海外市场的成熟度和技术性要求会水涨船高,欧盟WEEE、RoHS指令只是开始,美国、日韩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出台。这只会提升行业的进入门槛、加重企业的经营成本负担。眼下,欧盟两指令就已经让企业既要加强技术应对能力,还要规范质量体系特别是对上游供应商队伍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建设,涉及到企业竞争优势、发展模式等多方能力的考验。而且,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给予海外买家和市场所形成的“低价、无品牌、中低端产品”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我国空调企业今后发展的主方向,就是要能够突破中低端产品和价格的路线,不仅要在产品功能和价格体系上进行突破,还要建立起一定的品牌形象。在自身竞争优势不明显,短期转型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空调企业今后的出口必将面临一段时间的整合动荡。在库存方面,报告认为,2005年度空调行业的遗留库存量为930万台,工业库存和渠道库存都相对保持在高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工厂的排产计划受到影响,加之淡季渠道出货和终端销售都不是很理想,结果自然造成库存量快速上升。本年度空调市场的工业库存量在5月份以前一直保持在700万台以上的高位,加上旺季开始以后渠道内截留的大量库存,业界保守估计进入6月份以后,国内空调市场的总体库存量可能超过1300万台。但是进入6月份以后,尽管旺季市场的表现相对较好,但各大品牌出于谨慎操作的考虑,相继减少了排产计划,以消化库存为主。截止年度结束国内空调企业的工业库存量为330万台左右,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310万台,而滞留在商业渠道内的库存基本接近去年300万台的水平,本年度国内空调市场的总库存量为640万台,比去年大幅减少。本年度结束后空调市场的总体库存量得到有效控制为新年度的市场操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具体品牌方面,格力是国内品牌中极少采取高库存运作的品牌之一,本年度其库存总量依然较大,这与格力所推行的销售公司模式有很大关系。在几大品牌方面,海尔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订单流程,其全年的库存量一直控制得非常好。可以说较低的年度库存减轻了其新年度市场操作的压力。合资品牌方面,作为日资品牌的领导企业,松下去年由于其主力的华南市场出现凉夏,渠道内积压了大量的库存,因而本年度开盘以后,松下积极地调整了渠道供货策略,加强了对渠道库存的管理和控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松下相对滞后的排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旺季市场的销售,这一点在今年的华南市场体现得相对明显。与此同时,新年度松下在货源调配上仍然需要下一些功夫,今年其在华东市场的库存仍然相对较大。综上所述报告认为,总量首次下滑,淡季起步艰难,旺季持续销售,内销量平额升,外销量增利缩是本年度市场的最大特点。品牌进一步集中报告指出,与2005年度结束时相比,2006年度的整体市场格局并没有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前三大品牌依然牢牢把持着第一集团的位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恶化,三大品牌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渠道的关注,相反部分二、三线品牌的市场境况仍然没有得到改观。据统计,三大品牌今年的累计内销出货量达到了市场总出货量的52.6%,较上一年增长了4%,他们与其它品牌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与此同时,报告对三大品牌的销售额比重进行了分析,发现2006年度三大品牌的销售额比重达到了52.8%,与销量比重基本等同。而去年三大品牌的销售额比重与销量比重的差距是1个百分点,前年是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2006年度三大品牌的平均单价已于其它品牌没有明显的差距,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三大品牌与其它品牌的价格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具体品牌方面,2006年,国内市场需求减少最为明显的是在一级市场。而长期以来海尔的主战场始终是在一级市场,这对海尔来说要比其他品牌承担更大的压力,也是对海尔的巨大考验。事实证明,海尔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凭借着海尔人的执着、勤奋和毅力,还是实现了较好的业绩,巩固了其在一线品牌的地位。海尔在市场上能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其自主品牌的巨大影响力、领先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优质完善的市场服务是主要原因。从销售额上看,2006年度,在绝大多数省份海尔的销量都比较靠前。在国美、苏宁、永乐、大中、五星等大型家电连锁全国空调总销量的报表中,海尔的总体零售量大多名列各品牌之首,且领先优势较为明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尔强大的品牌优势。同时其在传统的大商场的销售比重明显上升,而自身的专卖店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创新的产品开发理念、强大的品牌拉力、进一步贴近市场的营销策略,完善的市场服务机制具有其它品牌无可比拟的优势。2006年度海尔空调继续在高、中、低端三线同时出击,以海尔品牌的市场拉力,对许多品牌形成了冲击。而作为健康空调的大力推广企业,海尔的健康节能产品近年来一直引领着行业的潮流。同样2006年度海尔高效直流双新风空调和“鲜风宝”受到了市场的欢迎,销量十分可观。今年海尔新品销售比例的大幅提升也直接带动了赢利水平的提升。2006年度格力成为国内空调市场的最大赢家,在市场总容量增幅放缓甚至停滞的情况下,且在自身总量已在高位运行的情况下,格力依然在国内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实属不易。本年度格力国内市场增长的原动力来自于其一直坚持专业制造的品牌内涵的发展战略,同时格力把其多年来培育形成的渠道网络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格力独创的区域销售公司模式,在不同区域结合当地实际,把厂、商的利益有效的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的调动了渠道经销商与之合作的积极性,巩固了其在二、三级市场的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之上,格力开展了曲线实现与家电大连锁的合作,相继进入各大连锁的区域卖场。最后其近年来精心打造的专卖店网络也在逐渐发挥作用。在全国各地经销商伙伴的鼎立支持下,美的空调2006年度国内市场销量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度美的决策层把提高产品均价,优化产品结构方面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一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组合。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美的今年的产品整体单价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工程机比例进一步下降,公司经营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美的能够在一面实施调整,一面应对市场,做到两不误,是与美的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合理安排分不开的,体现了美的高超的管理水平。以营销见长的美的对行业认识和判断要领先于其他品牌。深谙空调市场运作的美的制冷集团总裁方洪波在年度初分析当时的市场发展状况时就提出,四大矛盾制约着市场的健康发展。空调行业已不再是比规模、比炒作、比概念的时代,更多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比拼,使企业系统平衡能力的竞争。因此,美的制定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增长率目标。切合实际的目标体现了美的激情之中不乏稳健。志高能够逆势成长,快速进入行业的前列,是因为志高抵御了市场的种种诱惑,始终不渝的贯彻了专业做空调的战略方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2006年度志高在国内二、三级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志高推出的“渠道双轨制”更是得到了纵深推进,与国美、苏宁、永乐、三联、五星、大中等连锁巨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销量在各大卖场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借连锁巨头攻势所带来的品牌宣传和推广效应,志高进一步加强了与传统经销商的合作,对三四级市场的再开拓也带动了销量的增长。本年度志高在连锁渠道和经销商渠道之间的价格平衡协调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度,奥克斯改变思路,一改往日低端机打市场的做法,大幅度提高中高端机型的市场比例,并且在市场实际操作中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高中端产品的市场比例大幅提高,产品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行业整体水平,应收账款和期末产品库存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财务状况明显改善。这一切说明奥克斯已经放弃那种只注重市场份额不要经营质量的发展战略。战略的调整对奥克斯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2006年度奥克斯在调整中特别注重对执行力的培养,通过制度建设杜绝假、大、空的作风。这样不仅在奥克斯的经营团队中树立了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也增加了经销商对奥克斯品牌的信心,奠定了奥克斯长远发展的基础。2006年海信是出镜率最高的空调企业之一。兼并科龙给海信品牌增添了不少的含金量,海信的品牌优势日渐凸现出来,对海信空调的市场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加上市场对节能产品的需求增长,海信空调的变频优势更加明显。2006年度海信继续秉承其多年来的诉求的变频领先的理念。多年来海信始终高举变频的旗帜,经过十年的变频技术的积累,变频空调成为海信空调的代名词。2006年度,海信借助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加大了以变频为核心的节能产品的推广力度。新一年度,海信如果能进一步解决好渠道网络的质量问题,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话,其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合资品牌方面,2006年对于松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市场运作最为艰苦的一年。因为,2005年度结束时,由于市场变化以及自身策略的因素,松下在市场上遗留了比较大的库存,这对松下开盘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好在松下是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日资品牌,其营销战略最为本土化,其操作也是最为贴近市场。因此,松下很快依靠自身的策略调整,卸下了库存包袱轻装上阵,并且继续领跑合资品牌。但是在调整之后,新年度松下如何更好更强地提高分支机构对区域市场的管理能力,提高与代理商之间的市场协调能力,提高市场反应速度非常关键。多年来,三菱电机在中国市场的操作一直以稳健著称,较高的产品品质保证了其拥有最为广泛的高端消费群体。2006年度三菱电机在中国市场开始逆市发力,销量取得了不小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三菱电机工厂网罗了一批深谙空调市场运作的营销操盘手,三菱电机这几年把差异化的市场营销运用得十分娴熟,构巩了稳固的渠道网络,从而保证了每年销量的稳定发展。同时,在其他品牌纷纷动用价格手段调节市场之际,三菱电机依然坚持高品质高价位的市场路线,在做好渠道说服工作的同时,始终将重点放在产品的技术领先上,深得代理商及广大经销商信赖。最后,多年来,三菱电机工厂实行的明晰的经营利润构成体系也是其争取渠道资源的重要法宝。2006年度三菱重工采取重点区域重点突破的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在全国各大主力市场都取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从而带动了其全年整体销量的提升。此外,三菱重工秉承“稳定增长、持续发展”的方针,坚持“质量至上、品质致胜”的产品品质得到广大经销商的广泛认可,同时与其他部分合资品牌不同,三菱重工营销层一直坚持深入市场一线,不断加强与经销商的广泛沟通,缩短了品牌与经销商之间的交流距离,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此举受到经销商的广泛好评。报告同时认为,在国内品牌市场操作越来越理性的市场环境下,合资品牌的价格劣势逐步缩小。今年合资品牌的国内市场销售总量达到了295万台左右,比去年增长了13万台左右;其总体市场份额为12.04%,比2005年度的11.88%小幅增长了近0.2个百分点;在国内市场销售总额方面,今年合资品牌的内销总额达到了82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4亿元左右,总额占有率达到了15.4%,比去年高出1.5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本年度合资品牌的总体经营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目前合资品牌在平均价格上仍然领先国产品牌。本年度合资品牌总体表现好于去年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本年度占主导地位的南方市场的总体销量较上一年度有一定的提升,与此同时南方市场的高端机的销售比例较上一年度有一定的提升,直接带动了以中高档机型为主和一直以南方市场为主导市场的合资品牌的销量增长。其次,合资品牌长期培育的经销商网络体系越来越发挥作用。多年来包括三菱电机和松下在内的许多合资品牌一直致力于帮助代理商培育二、三级市场经销商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整体的网络力量开始显现。再次,国产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价位的缩小,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代表着中高档产品形象的合资品牌。尽管日资的松下和韩资的LG今年的市场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但依然不影响他们在两个阵营中的龙头地位。而在高端机型方面,三菱电机一直扮演着主角,因而可以预见三菱电机应该是合资品牌中平均赢利水平最高的企业,同时在量的提升方面,三菱电机正在逐步改变过去过于稳健的市场形象。尽管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了国外品牌,但是国外品牌却坚守着高利润的空调高端市场,产品结构与国产品牌有明显不同。数据显示,81%左右的国内品牌壁挂机集中在1200~2700元价位段,其中24%左右是1200~1600元价位段挂机。国外品牌挂机主要向中高端延展,分布较为均衡,1500元以下价位段仅占其产品结构的5%左右,2700元以上价位段壁挂机占43%左右。而国内品牌2700元以上价位段挂机仅为9%左右。柜式机市场,75%左右的国外品牌柜式机位于4600元以上价位段,其中23%左右属于7000元以上价位段。国内品牌仅为3%左右,与国外品牌差距较大。85%的国内品牌柜式机位于2800~6000元价位段。日韩家电企业经过在中国市场多年的尝试,“水土不服”现象有所缓解。然而韩资日资在产品战略选择上则明显不同。相比之下,韩资企业似乎更加亲近中国普通消费者。然而面对国内品牌的激烈竞争,韩资品牌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LG这两年的调整虽然付出了损失一定销量作为代价,但其整体的经营质量却得到了极大改善。区域市场南北平稳发展报告结合全国各地市场的行政划分、各地气候特征以及各品牌的市场细分将全国市场划分为华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市场,同时将华南、华东、中南和西南市场划为南方市场,将华北、东北和西北划分北方市场,对南北市场的过往数据进行了对分析。在本年度全年534亿元的总销售额中,南方市场实现了405.5亿元,绝对量同比去年提高了近50亿元。而本年度全年南方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5.94%,比去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左右。北方市场的总体销售额为128.5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近20亿元,总体占有率为24.06%,较上一年度增长了0.5个百分点左右。这一系列数据说明,本年度空调市场各区域市场基本延续了上一年度的走势,只是在局部市场方面有所差异。具体到各个省份的市场销售情况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北京、湖南和福建为全国空调的主力市场。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华东市场(江苏、上海、安徽、浙江)以177亿元的绝对量在各区域中位居首位,其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33.1%,相比2005年度绝对销售额增长了22亿元,总体市场占有率却下滑了0.4%左右,在总量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华东市场占全国市场比重的下降说明其它区域的总体增长势头较快。今年华东市场各区域市场的总体增长幅度相差不大,市场发展较为均衡。本年度华南市场(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江西)实现了106.5亿元的总体销售额,相比去年上升了14亿元,在总体销售额方面止住了下滑的趋势,但总体绝对销量方面却提升有限;本年度华南市场的总体销售额占有率为20%,与去年几乎持平,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其总量没有提升。今年广东市场的整体表现要好于去年,而福建市场和广西市场在销售总量上要差于去年。2006年度整个华北市场(北京、山东、天津、河北、山西)的总销售额为102亿元亿元,而去年其全年的销售额为86.5亿元,绝对销售额增长了15.5亿元。从市场占有率方面分析,今年华北市场占全国市场的比重为19%,与去年基本持平。这也说明本年度整个华北市场相比去年没有出现增长的走势。2006年度整个中南市场(湖北、湖南、河南)的总销售额达到了80亿元,而去年其全年的销售额为73亿元,绝对销售额增长了7亿元。从市场占有率方面分析,今年中南市场占全国市场的比重为15%,同比去年下降了0.7%,这标志着本年度整个中南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本年度中南区域的湖并、河南市场表现都不是十分理想,只是湖南市场总量上保持平。2006年度整个西南市场(四川、重庆、云贵)的总销售额达到了42.5亿元,而去年其全年的销售额为35.5亿元,绝对销售额增长了7亿元。从市场占有率方面来看,本年度整体西南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8%,比去年提高了近0.4%,这是对本年度西南市场总量快速提升的直接印证。本年度西南各大市场的增长均得益于当地较为理想的天气,特别是尾市阶段西南市场更是全面发力,各地市场总体销售额和销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2006年度整个西北市场的总销售额达到了15.5亿元,而去年其全年的销售额为13亿元,两年的市场表现并无太大差异。从市场占有率方面分析,今年西北市场占全国市场的比重为2.9%,也与去年基本相同。陕西省作为整个西北的核心省份,占据了75%以上,接近13亿元。2006年度整个东三省市场受到天气影响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全区总销售额约为10亿元,而去年其全年的销售额为9亿元,总体销售额的增长并不能掩盖销量下滑的事实。而从市场占有率方面分析,今年东北市场占全国市场的比重为1.87%,相比去年下降了0.2%左右。价格集体上涨,机型比例优化报告认为,由于原材料的涨价造成了空调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市场供价有了明显提升,各品牌基本没有动用大规模价格战的本钱,以往个别企业超低价格扰乱市场价位的行为在本年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整体价格上来说,低端产品的平均价格在稳定基础上明显回升,中高端产品的平均价格保持稳定。尤其值得高兴的是,本年度各品牌用于冲量的特价机数据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常规机销量上升,以至于从一个方面直接带动了整体空调市场和各区域空调市场销售额的提升。本年度特价机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1%左右,比去年减少了3%左右。报告引用GFK中国对国内65个主要城市家电零售市场的监测结果显示:在市场零售总量方面,2006冷冻年度比上一冷冻年度上涨了10.87%。其中华南地区涨幅最大,达到18.2%,其他地区涨幅依次为西北地区16.43%,西南地区11.62%,华东地区11.55%,华北地区10.47%,东北地区5.21%,华中地区涨幅最低,仅有0.72%,这与本报告区域市场的结果相吻合。与上一冷冻年度相比,空调市场零售均价上涨了7.05%,其中壁挂机以9.11%的涨幅略高于柜机7.56%的涨幅。报告认为今年空调价格的上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品入市的价格比去年提高;二是特价机投放减少;三是企业在旺季到来前的提价。其中,由于新品价格的普遍提高,使空调销售全年都受影响;而特价投放的减少以及政策性提价对空调机造成的影响,却主要反映在4-7月间。报告同时指出,健康、节能、时尚成为今年空调市场的主流 本年度在经历了产能整合、渠道整合后,以“性价比、节能、健康、静音”等作为突破点的技术资源整合也逐渐拉开序幕。在变频技术已经成为空调市场的一种基础技术的前提下,拥有双向换新风、恒温除湿、除菌除尘等健康功能的空调已经成为2006年度空调市场的主流。如TCL今年主推的高效双鲜风系列柜机就采用了钛金蒸发器铝箔,能完成蒸发器的自清洁,而避免了空调长期使用而带来的自身污染。另外,三菱电机近日推出的VC系列新品,其显著特点是低至20分贝多一点的超静音技术、DSP净化窗健康功能等;而松下的HC1008新款产品,则运用了动感仪技术,可以感应人体运动量来调节空调运转状态,保障温度舒适又节约电源。同时,虽然节能空调概念的强调已非新闻,但随着空调能效比国家强制标准实行,各地相关部门对于节能空调的检查力度的加大,各大品牌对于节能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大,变频机的总体销量有进一步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节能方面,今年业界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很多企业纷纷在能效比方面大做文章,一味追求高能效比并以此来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将十分不利于节能空调产品的全面推广。此外,空调的外观设计也是本年度的一大亮色。在面板设计上,适应流行的家装,各种鲜艳明亮的色彩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白色,缤纷的色彩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调产品开始成为消费者家庭中的装饰品和艺术品。并且,各类空调新品不仅在外观上注重时尚化设计路线,同时也开始注意提供空调产品自身的科技附加值和绿色环保功能。格力、志高、LG、三星等主流空调品牌,都推出了定位中高端的彩色空调时尚系列,铁锈红、深海蓝、浅紫灰、浅蓝紫色、浅粉红色、浅香橙等各种颜色十分丰富,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色彩自由组合的空调选择的空间。压缩机市场总体回落报告指出,2004冷冻年度结束时,业内人士就对2005冷年的行业预测保持足够的谨慎,一致认为由于下游空调行业在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增长期之后,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面临一定程度的增长阻力,中国空调的生产量将较长时间在5500-6000万的平台盘整。但随着各压缩机企业产能的逐步扩张,压缩机又将再一次迎来过剩时代。可纵观2005冷年整个旋转压缩机行业还是全行业喜获丰收,形势似乎远比2004年度结束时预计的要好,特别是2005年6月份之前整个行业依旧产销两旺,部份机型还存在一的供给缺口。据此,业内人士对2006年度的压缩机市场充满了期待,但在年度结束我们对压缩机市场进行综合盘点时却发现,2005年度没有出现的压缩机滞涨现象在2006年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本年度我国空调压缩机市场首次出现了缩量回调的局面。在几年快速的市场增长之后,国内压缩机行业在2006年度产销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幅度分别达到了13%和9.5%。2005冷冻年度较大的库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2006冷冻年度市场的启动。进入旺季的4、5月份,压缩机行业在铜价一路上涨的压力下,产品成本大幅提高,各压缩机企业纷纷宣布涨价,同时主动调整排产计划。让广大压缩机企业感到安慰的是,2006年度国内整机厂的市场操作非常理性,行业年末库存控制较好,再加上各压缩机企业本年度较好地控制了自身的库存,使得整个空调压缩机的库存量要明显小于2005年度,这样更加有利于各压缩机企业顺利启动新年度,同时对新年度压缩机市场的销量放大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我们认为2007年度国内压缩机行业的整体销量会有一定的反弹。报告对各压缩机品牌2006年度的表现进行了具体点评。报告认为,2006年度压缩机市场的品牌座次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广东美芝紧随海立、LG之后悄悄升至行业第三位,松下首次退出行业三甲的位置,但是其销量与广东美芝非常接近。前四大品牌与其它品牌的销量差距在300万台左右,领先优势较为明显。在格力内外销市场全面飘红的正面影响下,在本年度重新回到格力旗下的珠海凌达压缩机遇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因而其年度销量相比去年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其总销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超过了300万台。而以出口为主的LG也因为今年美洲市场的增长,直接拉动了其市场销售。广东美芝可谓是今年压缩机企业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其市场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近700万台,相比去年绝对增量达到近100万台,业界普遍认为本年度美的外销市场的较好表现直接拉动了美芝的市场增长。而飞达仕、广州三菱和三星三大品牌本年度的市场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市场降幅较大。报告指出,今年的压缩出口量首次超越进口量。从2004年度开始,国内压缩机的进出口量在保持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的同时,其出口量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而进口量的增速却明显放缓,空调压缩机的净流入量持续减少。本年度更是出现了出口总量达到了980万台的历史新高,首次超过进口量,令各压缩机企业倍感振奋。报告同时认为,随着各品牌新增生产线的逐一量产,国内压缩机供过于求的局面已成事实,本年度大部分压缩机企业的开工率都不饱和,因此在压缩机行业产能迅速扩大的同时各企业能否保持必要的理智及企业间的平衡将变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随着空调行业品牌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各压缩机企业对主力一、二线客户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能否与如美的、格力、海尔等主力企业建立具有战略性的合作关系成为关键。而作为主力的空调整机企业也加快了产业的整合速度,开始与各种不同的方式介入到压缩机行业。压缩机与空调企业之间的产业整合将对未来压缩机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供求关系的转变,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转向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特别是由于空调产品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及空调企业经营导向的转变,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将成为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包括产品质量、性能,技术、服务、价格等多方面。 (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