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炼油工业面临新形势
分享打印 2002-09-13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前5年内,亚太地区炼油能力迅速增长,使其从炼油产品主要的净进口地区转变为净出口地区。炼油能力增速超过需求增速,造成产品过剩,最近许多新增炼油项目己取消或推迟。 1999~2001年,新增原油蒸馏能力近1.25亿吨/年,炼油总能力已从1998年9.5亿吨/年增加到10.7亿吨/年。2001年增加近2500万吨/年,印度、中国和中国台湾都在扩增。预计到2005年,亚太原油蒸馏能力将再增加3300万吨/年,大多在中国,其他地区包括中国台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1999~2000年间,印度就新增炼油能力近5000万吨/年。由于需求增速减慢,原计划2005年投产的1500万吨/年能力将推迟到2007~2008年。1999~2001年间,中国蒸馏能力增加约2250万吨/年(中石化占75%,中石油占25%),中国将对小型、低效炼油厂继续实施关闭、整合。2000~2001年间,中国台湾石化公司增加二套蒸馏装置,总能力1400万吨/年,并建成另一套700万吨/年装置,由于需求下降,推迟到2003年开工。 亚太地区石油产品需求的增长已从1999年4950万吨/年、2000年2750万吨/年下降到2001年850万吨/年。韩国2001年需求减少95万吨/年,而1999年增长650万吨/年。印度2001年需求增长也从1999年770万吨/年减少到2001年15万吨/年。 近几年,亚太地区炼油边际利润下滑。2001年亚太原油贴水比高美国高2.7美元/桶、比欧洲高1美元/桶。亚太地区炼油边际利润历来为世界最高水准,20世纪90年代初,亚太炼油毛利近5美元/桶,比欧洲高1美元/桶,比美国高1.5美元/桶。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后,亚太边际利润低于美国,近年又低于欧洲。不仅由于贴水较高,更由于能力增长过快、产品过剩、需求疲软。2001年新加坡炼油边际利润平均值(加工迪拜原油):加氢拔头型炼厂和裂化型炼厂分别为60美分/桶和1.2美元/桶。印度分别为1美元/桶和1.5美元/桶。 亚太地区已从所有产品主要的净进口地区转变为汽油、煤油、航煤的净出口地区。瓦斯油净进口已从1995年2700万吨/年减少到2001年300万吨/年。近年来该地区汽油过剩,美国西海岸产品进口的一半来自亚洲。印度寻求出口市场,信赖工业公司每年向伊朗出口95号无铅汽油129万吨,瓦斯油还出口到巴西。由于炼油能力增长,亚太瓦斯油净进口从1995年3000万吨/年减少到2001年近500万吨/年。但亚太地区仍进口大量LPG和石脑油,1995~2001年间净进口LPG约2015万~2170万吨/年,今后5年内LPG需求仍将短缺,供应地主要来自中东。80年代以来,亚太石脑油消费年增长率近10%,1998年超过8600万吨/年,石脑油净进口已从1995年1849万吨/年增加到2001年近3225万吨/年。 为提高产品质量,正在增加处理和改质装置,前4年内增加中间馏分油加氢脱硫能力约6500万吨/年,2002年总能力约达3亿吨/年。柴油规范正在强化,1998年亚太消费近5000万吨/年含硫0.5%的车用柴油和约同量的含硫0.05%的车用柴油,2002年消费含硫0.05%的车用柴油将超过7500万吨/年,消费含硫0.5%的车用柴油将下降到稍高于2500万吨/年。2005年,将需要近3000万吨/年含硫50PPm车用柴油。日本2004年车用柴油含硫需达到50PPm,日本现拥有约1.4亿吨/年馏分油处理能力,占总蒸馏能力近60%,比亚太平均值高出二倍。中国也准备增加含硫50PPm柴油供应,2005年将新增1900万吨/年馏分油处理能力,目前能力为3950万吨/年。亚太炼厂也将少量增加加氢裂化能力,仅中国2005年将增加795万吨/年。为适应发电用燃料油规格的强化,尤其在中国、中国台湾的炼厂,2005年将增加约688万吨/年渣油脱硫能力,目前能力为5500万吨/年。2005年,几乎所有亚太国家的汽油都将禁铅,将计划新增860万吨/年催化重整、860万吨/年烷基化和叠合、258万吨/年异构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