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现货平台
全国分站导航

中钢网

价格汇总
价格查询
价格走势
价格统计
中钢网新闻中心产经新闻石化21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业发展趋势

21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业发展趋势

分享打印 2002-10-24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21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业发展趋势

  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在走过了20世纪发生、发展、走向成熟的历史性时期之后,目前正进入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为特征的新世纪。总的看,今后世界石油石化业面临四大挑战和三大机遇。

  1 21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面临的四大挑战

  1.1 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性经营,追求最大利润,使世界范围内投资、生产和销售的无序竞争状态加剧。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全球企业、全球产品、全球市场、全球营销。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带动市场国际化,其结果必然使竞争白热化。就石油石化行业而言,在20世纪末形成的以世界4大超巨型石油石化公司??埃克森美孚、BP阿莫科、壳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为核心的欧美大跨国公司,凭借其规模实力和技术优势将对21世纪世界石油石化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环境与发展的挑战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征有三:保护资源,减少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和治理污染,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互相协调,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合理化,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因而,环境与发展已成为21世纪的主题之一。石油石化业在为全球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污染、酸雨、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目前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主要污染源都是汽车烧汽油、柴油所排放的尾气。世界每年新车产量约5000万辆,汽车总保有量约7.5亿辆(含摩托车),汽油和柴油的用量随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增加。为了改善汽车运行性能和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量,美欧等自1995年以来对汽油、柴油的含硫量,对柴油的芳烃含量等提出了越来越严的要求。2000-2005年全球将实现汽油无铅化,50%的柴油含硫量将降低到500ppm,2000年、2005年西欧汽油含硫量要分别降低到150ppm和50ppm。

  新的世纪环保呼声将越来越高,环保法规将愈来愈严,作为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的世界石油石化业承受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1.3 石油资源配置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有限的石油资源带来的挑战;国际化经营以及实现世界油气资源分享带来的挑战;勘探成熟度不断提高、勘探对象日趋复杂、石油质量日益变差、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

  首先从供需总量看,据预测,至少21世纪的前50年,世界能源需求仍然主要依靠矿物燃料,特别是石油。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尽管在不断地勘探开发中仍会有新的发现,探明储量、产量经过努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总体上还可能会不断增加,但总的趋势是在减少。而石油消费量却持续增长,1994-1997年的3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量平均每年增加75Mt,即使是处于亚洲金融危机中的1998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仍增加了40 Mt。美国能源部预测,在今后20年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以平均1.8%的速度增长。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从目前的35.8亿吨增加到55亿吨。这种供需上的此消彼长的远景,无疑将促使原油价格的逐步上扬。

  其次从供需格局看,发达国家因能源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经济增长缓慢,石油需求增长减缓。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由于石油产量增长缓慢、消费猛增,成为世界石油供需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到2010年,亚洲地区石油需求将从1995年的5.5亿吨增至11亿吨,年均增长率接近5%。目前,世界前6大石油消费国中有3个是亚洲国家,即日本(第二)、中国(第三)和韩国(第六),这三国石油缺口占亚太地区供需缺口的80%以上。预计今后10~1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一半以上将来自亚太地区。而在供应方面,由于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增长潜力有限,2005年以前会由于北海、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海上石油产量的增长及前苏联石油产量的回升而有所上升;2005年以后,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将达到高峰,并开始下降,今后世界将更加依赖欧佩克的石油供应,尤其是中东产油国。预计2010年全球供应的50%~53%将依赖欧佩克国家,其中北美地区对其的依赖度将为46%~53%,亚太地区对其的依赖度将为90%以上。目前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的近2/3集中在中东地区,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各有1/3集中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使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21世纪更加突出。这种资源产地分布与资源消费地分布的明显错位也使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显重要,资源供需双方的矛盾将继续成为新世纪原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动因。

  第三,从石油质量看,浅层好开采的轻质低硫原油越来越少,深层难开采的重质含硫原油越来越多。目前,世界上含硫原油(含硫量在0.5%~2.0%之间)和高硫原油(含硫量在2.0%以上)的原油产量已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75%以上,其中含硫量在1%以上的原油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5%以上,含硫量在2%以上的原油也占30%以上。中东和拉美生产的原油大多是含硫量在1%以上的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前苏联所生产的原油75%以上是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只有非洲、北美和亚太地区低硫原油的产量稍多一些。另外剩余资源大多在深海地区、高寒地区、荒漠地区,加大了开采和贸易的风险与难度。

  1.4 盈利空间减少的挑战

  由于石油石化业正走向成熟,市场空间减少,竞争加剧,费用增加,目前世界石油石化业的获利空间减小,不少石化企业出现亏损,全球从成品油到石化产品总体上呈供大于求局面,这种供大于求的态势短期内很难减缓。因此在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不断推动石油石化工业的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与石油石化技术的结合和渗透,不断提高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和加工深度,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满足高科技产业对油品、石化品新的需求,满足经济持续增长要求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效益,将是新世纪石油石化工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2 21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面临的三大机遇

  2.1 丰富的油砂资源、天然气资源、煤层气资源为新世纪世界石油石化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未来接替资源的保证

  据联合国有关报告称:迄今为止,全世界已产出石油877.7亿吨,剩余储量约为226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为1401亿吨,潜在储量为859亿吨,世界石油剩余储量尚够开采65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还可开采40年。此外,世界尚有丰富的沥青砂资源。目前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38.47万亿立方米,还有潜在储量252万亿立方米。若以年消费量2万亿立方米计,目前的探明储量够用70年,潜在储量够用126年,二者合计可用196年。另外天然气合成石油技术现已进入工业化阶段,为今后替代石油生产清洁汽油、柴油提供了可喜的前景。加上目前世界上还有大量煤层气可供开采利用,为新世纪世界石油石化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源的保证。

  2.2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石油石化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将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增长。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催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为世界石油石化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升级换代提供巨大的动力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促进世界石油石化技术产生新的重大突破,从而使世界石油石化业在新世纪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21世纪初世界石化工业将处于新一轮上升期

  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样的政治经济形势为世界石化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石油石化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预计21世纪初世界石化业将继续进行合理化调整,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推动石化业完全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进入另一个上升周期,可能在2003年左右达到最近一个周期的景气高峰。据化学系统公司预计,美国、西欧和亚洲石化品的铭牌能力利用率到2003年将达到峰值,约95%左右。日本通产省预计2003年全球乙烯需求将从1997年的78.90 Mt增至2003年的102.2 Mt,年均增长4.4%;乙烯衍生物产品的需求将年均增长4.1%,从1997年的77.6Mt增至2003年的98.7Mt;丙烯需求增长率为4.6%。在所有的聚合物中,聚丙烯保持着最快的增长速度。从1994年末至1999年末,全球PP产能增长52%,年均增长10%,到2003年末,还将增长34%,届时产能将达到41.5Mt/a。

  世界对石化品的需求今后仍将较快增长。预计2015年前,石化产品需求将以GDP增长率的1.5~2倍的速度增长,亚太地区仍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在2010年以前,世界汽油需求将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航煤和柴油需求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1%和3.3%。据英国化工协会(CIA)预测,从1999年起至2010年,世界化工产品需求将以3.6%的年增长率增长,高于1979~1996年期间2.6%的年增长率。

  今后10年内,世界石化工业前景使人乐观,不断发展的世界市场对于推动未来石化工业的增长将起重要作用。到2010年,世界化工市场规模将比1996年增大2/3。预计2010年全球乙烯需求将达到1.4亿吨/年,按目前产能和开工率估算,届时需新增能力 55Mt/a。

  面对新世纪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石油石化公司已经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推出各种发展战略,以抢占新世纪竞争的先机和制高点,从而使世界石油石化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3 全球石油石化业新世纪格局将出现新变化

  80年代后期,世界石化工业逐步形成了美、欧、亚三足鼎立的新格局。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石化市场竞争加剧,1995年后,由于全球各地一大批新建扩建的石化装置在3年中集中投产,加上亚洲金融危机,使全球石化产品从总体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然而,世界石化工业发展很不平衡,发达国家的石化工业已进入产业成熟期,正向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全球化经营、技术知识集约型产业的更高目标迈进。而发展中国家的石化工业则初具规模,正处在由粗放走向集约、进入资本集约化经营的升级换代时期。目前,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在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进行的以资本集约向技术集约发展为特征的第三次石化产业结构调整,正向更深层次发展。发达国家及欧美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调整中走在前面,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过亚洲金融危机打击的国家也正在根据各自的国情加紧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石化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这些调整将使世界石油石化业在新世纪出现新变化。

  3.1 亚洲在三足鼎立之势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石油在亚洲国家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约占能源总消费量的40%。天然气市场在亚洲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已占到世界贸易量的20%,高出其消费量所占份额(8.9%);亚洲将成为世界LNG市场的重要组成,2000年将占总量的77%。亚太地区将继续是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炼油能力到2000年底增长5.0 Mt/a,到2001年底将增长38.65 Mt/a。亚太地区乙烯能力占全球的24%,已高于西欧22.8%。在1997~2003年间,乙烯能力增长率将为6.2%,高于除中东外的所有地区。亚太地区PP产能已占全球能力的28%,而2003年中欧和东欧只占全球能力的4.5%。预计到2010年,亚洲在世界石化市场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将为38%,北美为22.6%、西欧为24.0%(见表1)。据化学系统公司预测,2000年以后世界石化工业半数以上的新投资将用于亚洲。2001~2005年期间整个亚太地区将增加近1亿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亚太地区的成品油供需平衡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表1 各地区在世界化工需求中所占份额 (%)

地区

1996年

2010年

变化

北美

25.7

22.6

-12

西欧

27.7

24.0

-13

日本

13.7

10.7

-22

马来群岛

1.3

1.2

-8

中欧和东欧

4.5

4.1

-9

中国

6.0

11.5

92

中南美

6.1

7.4

21

印度

2.4

3.8

58

远东其他地区

8.5

10.3

21

其他

4.1

4.4

7

世界市场规模/亿美元

15000

24000

63

资料来源:英国《欧洲化学新闻》 1999年8月

  3.2 “中东威胁”扑面而至

  沙特、伊朗、卡塔尔、科威特等中东国家都在急速发展石化产业,通用石化产品的世界生产结构有急速向产油国转移之势。以沙特、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阿联酋、阿曼6国组成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的乙烯生产能力,将从1995年的3.4 Mt/a猛增至2000年的6.4 Mt/a。沙特于2001年的乙烯能力将达5.7 Mt/t;阿联酋将在2001年第四季度建成0.60 Mt/a乙烯装置。伊朗在2001-2007年内也将有5个烯烃石化项目,届时乙烯能力合计接近4.0 Mt/a。值得关注的是,中东石化品50%以上销往亚洲,约25%运到欧洲,其余输至世界其它地区。中东凭借其油气资源优势所建的这些外向型石化装置,由于起点高、规模大、引进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又基本上都有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参与建设和管理,这势必加剧未来世界石化业的竞争态势。

  3.3 一批石化“超人”在专业化、集约化调整中应用而生

  兼并联合创造出了世界石油石化界的超级巨人,而单项产品的联合增强了该产品在技术、质量、市场等某一方面的领先地位,因此世界石油石化业在调整中进一步走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一批石化“超人”将相继而出。

  在有机原料方面,2000年全球前10家乙烯公司将占世界45%的市场份额,其中道化学和联碳合并后将占世界市场10%的份额,成为世界最大的烯烃生产商,2003年该公司的能力将从目前的5.0 Mt/a突破10.0 Mt/a ,诞生乙烯产能超过10.0 Mt/a 的企业(见表2)。中型石油公司在烯烃生产中的地位被削弱,而以4大石油巨头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则进入世界乙烯10强,其中埃克森美孚接近8.0 Mt/a ,使前5位公司所占份额从25%提高至30%;道达尔菲纳埃尔夫也将超过2.3 Mt/a。在PX方面,世界产能排名是埃克森美孚2.7 Mt/a、BP阿莫科2.6 Mt/a、信任公司1.38 Mt/a、日石三菱集团0.9 Mt/a。

表2 2003年世界主要一些生产厂家的乙烯能力

公 司

生产能力/Mt?-1

市场份额,%

道化学/联碳

10.763

9.40

埃克森美孚

8.359

7.31

壳牌

5.771

5.05

Equistar

5.112

4.47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3.920

3.43

BP Amoco

3.801

3.32

诺瓦化学

2.960

2.59

台塑

2.845

2.49

巴斯夫

2.602

2.27

资料来源:日本《化学经济》1999年11月

  在聚烯烃方面,集约化进展显著。先看聚乙烯。埃克森与美孚合并,诞生了产能5.5 Mt/a的聚乙烯企业;原处第2位的道化学(4.17 Mt/a)与第3位的联碳(包括与EniChem公司合资的Porimeri公司,能力达3.82 Mt/a)合并,成为能力8.0 Mt/a的世界最大聚乙烯公司;再次是3.12 Mt/a的Equistar公司,在与北欧Statoil/奥地利OMV/阿联酋IPIC合并后,又从Borealis公司手中取得奥地利PCD公司,增加能力2.08 Mt/a;巴斯夫与壳牌在欧洲合资收购赫斯特的高密度聚乙烯业务成立的Elenac公司,能力为1.94 Mt/a,2000年将达到2.39 Mta;BP 阿莫科的能力为1.7 Mt/a。再看聚丙烯。为了赶上居首位的能力3.1 Mt/a的Montell公司,阿莫科兼并Appryl(Atochem与BP按51:49合资)在欧洲的500 kt/a能力,包括新增建在内,使欧洲BP 阿莫科/Atochem联合,2000年能力达到1.2 Mt/a,此外BP阿莫科在美国还有1.0 Mt/a以上的能力。由于Atochem公司进入道达尔菲纳旗下,若BP 阿莫科与Atochem维持联合关系则形成能力达3.6 Mt/a且超过Montell公司。巴斯夫与赫斯特合资的Targor公司具有1.32 Mt/a的能力。在欧洲,PP生产商已由1993年的17个削减为目前的12个。日本的PP生产商由14家并为7家,以后还会进一步减少。

  在聚苯乙烯方面,亨茨曼将美欧的聚苯乙烯/苯乙烯单体卖给加拿大的诺瓦公司,使诺瓦超过道化学公司成为北美最大的PS公司,最近又就收购壳牌在欧洲、亚洲等地的PS、EPS达成协议。另外,BP阿莫科收购了德国许尔斯的苯乙烯子公司Styrenix。日本旭化成公司与三菱化学公司的聚苯乙烯业务从生产、营销到科研开发全面合并,成为日本最大的聚苯乙烯生产商。

  在聚氯乙烯方面,1998年形成的OxyVinyl公司(Oxy/瑞翁按76:24合资),能力2.09 Mt/a,成为北美最大的PVC公司,但由于最近日本信越化学公司收购欧洲RoVin(壳牌与Akzo Nobel合资)公司0.40 Mt/a,能力达到2.55 Mt/a,取而代之成为世界最大的PVC公司。其次台湾台塑集团能力2.16 Mt/a。最近欧洲索尔维公司与巴斯夫合资(巴斯夫占25%股份),PVC能力1.22 Mt/a,接着又在法国与AtoChem(占65%)合伙,收购了壳牌0.23 Mt/a能力。

  显然,这批石化“超人”将在新世纪在各自具优势的领域在全球石化业竞争中占居主导地位,为新世纪世界石化市场的竞争、世界石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3.4 以优势核心业务为主的结构调整将使石油石化公司经营业务产生大的变异

  世界石油石化结构调整带来的业务变化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以埃克森美孚、壳牌、BP阿莫科为代表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大石油公司,它们以巨大的跨国油气资源储量、高的油气产量、强大的炼油能力和全球性的油品市场,以及与炼油相配套的各具特色的石化品生产能力一起成为全球或区域性石油石化业中坚的大石油公司。另一类是以发展中国家、产油国为主的国家石油石化公司,它们以本国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石化业为主,积极向国际化经营发展,凭借其资源等优势和国家的支持成为国际石油石化工业的重要力量,其典型代表是委内瑞拉、沙特、中国等的石油石化公司。第三类是为提高竞争力放弃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强优势业务领域,向大型专用和高附加值专业化学品公司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公司,诸如汽巴精化公司、ICI公司、罗姆哈斯公司、韦伯公司等。第四类是淡出传统的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化学工业,在保留少部分或大部分核心优势石化品业务的同时,主体或部分向包括制药、保健和营养品、农业和植物保护等业务在内、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命科学领域转移,诸如杜邦、道化学、巴斯夫、拜耳、罗纳普朗克、赫斯特、孟山都公司等。

  4 优化资源配置任重道远

  为了获得更稳定、更经济、更安全、更有效的油气资源,同时又要立足于未来的持续发展,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正在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4.1 联合开发石油资源蔚然成风

  从世界范围内看,各国都在实施资源的全球化配置,逐步形成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市场、长期安全稳定供应、合理利用的体系。不少国家在坚持对本国资源有效控制和主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引进外资,把合资经营、国外投资等方式作为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印度、巴西、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国家积极开发石油资源,吸引国内外投资。挪威、日本、英国、印度、中国以及其它国家的石油公司越来越广泛地与国外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开发。中东国家和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家为了使石油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也在频频向欧美大石油石化公司招手,以结成合资或合作伙伴关系。

  跨国大石油公司在这些联合开发活动中,由于具备资金、技术实力,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它们正在把勘探开发的视角扩向深海地区,陆上领域除了继续稳固中东、非洲、南美和亚太地区外,正在里海扩大版图。

  在抓石油资源的同时,各国更加重视石油储备的建设,以降低国际石油市场油价动荡的风险。

  4.2 天然气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天然气储量丰富,热能利用率高,污染程度低,各国对天然气市场开放程度较大,作为新世纪主要清洁资源之一,消费增长强劲,将以每年2.6%的幅度递增,从而成为新的亮点和热点,已受到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和有关国家的加倍重视,加大了勘探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在21世纪能源需求中,天然气增长份额将占居首位,成为解决能源与环保冲突的首选资源。美国、中东国家、非洲、拉美、俄罗斯及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的投资力度,并已取得不小的进展。美国各大石油石化公司的天然气产量在大幅度提升。日本打算斥资 4万亿日元,修建一条外长5 300 km在日本境内长9 100 km,连接中国俄罗斯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以联系日本和亚洲天然气田,保证日本的能源供应。韩国将从2002年开始在东海进行天然气的开发与生产,争取实现天然气自给。马来西亚也在进行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对外合作开发。

  除了加大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外,各国也在重视天然气的应用技术。受天然气管线运输成本过高,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化市场等特点的限制,当前人们关注的天然气工业发展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在天然气的运输、市场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方面。这其中天然气的液化与LNG市场、天然气汽车技术、天然气合成油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研究热点,如火如荼地在各国展开着。欧美石油石化公司在这些具有前景的技术中又走在前列,它们除利用天然气的热能作为燃料应用外,更注重天然气合成油技术的产业化,以使天然气转化为石油化工原料或产品。相信21世纪随着天然气合成油技术的日趋成熟,随着天然气运输、利用问题的全面解决,天然气的发展将出现一次新的飞跃。

  4.3 新型能源五彩纷呈

  各国和地区在新世纪还将继续努力实施能源多样化措施,并加快新能源和能源替代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在燃料电池领域,1999年4月美国壳牌、阿科、德士古等石油公司,戴勒姆?克莱斯勒、福特等汽车公司,加利福尼亚空气资源委员会、加州能源委员会等政府机构,Ballard电力系统公司等共同建立了“加州燃料电池联盟”,在燃料电池领域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和商业应用。在冰岛,壳牌与Norsk Hydro、戴勒姆?奔驰以及冰岛的生态能源公司联合成立了名为冰岛氢与燃料电池公司的合资公司,进行氢能源的开发,世界上第一个“氢经济”体系将诞生。在太阳能应用领域,欧洲的汽油加油站已部分安装了太阳能设施,悉尼2000年奥运会的奥运村也利用了太阳能设备。在南非、印度、斯里兰卡等能源市场不发达的地方,利用太阳能发电很具吸引力。日本、德国、荷兰也在积极开发太阳能一体化发电装置。另外,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再生能源也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石油石化公司的研究开发项目。

  5 可持续发展大势所趋

  可持续发展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世界石油石化业在新世纪可持续发展方面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历史责任,并正进行不懈的努力,以期在为全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树立本行业良好的形象。这些努力体现在下面两方面。

  5.1 节能降耗,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世界石油石化业界都在千方百计地降低石油化工生产的单耗、能耗,少投入多产出。降低生产过程单耗、能耗的本身就有利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国际上炼油和乙烯装置的能耗在不断降低。一些节省能耗的新产品和新工艺也相继问世。目前正在积极探索采用的生产高效廉价乙烯的新工艺,如石脑油催化裂解,可降低裂解温度大幅度地节省能耗,日本正将该项技术作为“21世纪化学工艺技术开发计划”的研究项目,有一批大公司联合参与开发。

  5.2 重视环保投资,推行环境友好工艺技术

  在炼油工业方面,各国纷纷加快了油品升级换代和生产清洁燃料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已经成熟和正在开发的工艺技术有生产清洁汽油的加氢精制技术、生产清洁柴油的加氢精制技术、生产清洁航煤的临氢脱硫醇技术、生产清洁汽油的固体酸烷基化技术等;另外还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清洁油品。到目前为止,已经和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工作包括生物脱硫、生物脱氮、生物脱重金属、生物减粘、生物制氢等。如世界上第一套柴油生物脱硫装置已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Valdez炼厂建成,加工能力0.25 Mt/a。柴油生物脱硫与加氢脱硫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在装置加工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投资节省50%,操作费用节省20%。再如,新开发的污油分散剂将是21世纪一种创新技术,可解决原油采收、管输和储存设施的老大难问题,已在美孚、埃克森、雪弗龙等大石油公司的管输公司中使用。此外,天然气合成石油技术为生产清洁汽油、柴油提供了十分喜人的前景。合成油最重要的优点是不含硫、氮、重金属杂质和芳烃等非理想组分,属于清洁燃料,完全符合现代发动机的严格要求。用天然气合成石油的技术已进入工业化阶段。

  在石化工业方面,各国正在抓紧研究开发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废水、废气、废渣生成量少,最终实现“零排放”的新一代环境友好工艺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已开展研究并取得进展,可望在新世纪首批实现工业应用的环保工艺技术将主要是不用光气、硫酸、磷酸、氢氟酸、盐酸、三氯化铝等有毒有害原材料生产石化产品的技术。如不用光气法生产聚碳酸(PC)、甲苯二异氰酸酯(TPI)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用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替代盐酸生产双酚A,或用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替代硫酸生产仲丁醇;用氟化氧化硅/氧化铝催化剂替代氢氰酸生产直链烷基苯;改变原料路线,不以丙酮和氢氰酸为原料,改用异丁烯为原料,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新工艺;生产可降解(包括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如光解塑料薄膜(农用膜)和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的新技术。

  环境保护已成为推进石油石化产品更新换代的主要动力,已经、正在和将要成为新世纪全球石化业的共同行动,并将越来越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

  6 技术创新将推动石油石化业进一步升级换代

  当前石油石化业界在寻求新世纪进一步升级换代、再上新台阶,求得迅速发展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已成各石油石化公司主要推行的战略之一。新世纪的技术创新已不仅仅是开发新产品和降低制造成本,而是向依靠新思路新技术、探索新途径,不断满足未来挑战需求的方向发展。它是一个从新思路新技术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应用的过程。展望21世纪,不同类型学科间的界限将趋于缩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实现有机的交融。高新技术将加快向石化工业的渗透和结合,这一发展趋势对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的发展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6.1 一批新技术已展现勃勃生机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它们向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不断渗透,推动了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升级换代。目前已涌现出一批未来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最有代表性的新技术领域有上游勘探开发新技术、天然气利用新技术、烷烃活化技术、实用生物新技术、催化剂新技术、选择合成、纳米技术、高分子新技术、复合化技术、组合化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以及相关的化学工程、反应工程、分离工程新技术和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等。

  还必须指出,目前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给世界石油石化市场带来巨大的变革。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将石油化工业带入崭新的企业经营时代。这一经营发展趋势将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问题和安全问题的妥善解决而成为主流。目前,杜邦公司、道化学公司等已开始大量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交易。据估计,1999年全球石化产品电子商务的营业额达到410亿美元,2003年将增至7130亿美元。美国1999年石化产品电子商务的贸易额估计为103亿美元,到2003年将成倍增长,达到1783亿美元,并占美国电子商务贸易额的13.4%。

  6.2 世界石油石化公司正在推出全新的技术创新战略

  面临着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外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人才战略上都出现了战略调整趋势,当前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知识管理”。该方面的进展将为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和决策科学化提供全新的途径和可能。科学理论、现代技术、社会科学的系统融合,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的实现与发展,最终将把石油石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石化产业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7 追求效益最大化殊途同归

  尽管传统石油石化工业的盈利空间在减少,世界石油石化市场跌宕起伏,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但世界石油石化业始终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更加突出,各石油石化公司注重推行低成本战略,已使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有:

  7.1 装置规模超大型化

  90年代炼厂的经济规模已增加到10 Mt/a以上,占总能力的比例大多在50%以上。目前炼油能力在20 Mt/a以上的炼油厂在世界上共有15座,其中最大炼油厂是韩国SK公司的蔚山炼油厂,其能力为40.85 Mt/a。乙烯装置的经济规模在21世纪将达到0.80~0.90 Mt/a,甚至1.0 Mt/a以上,诺瓦和联碳目前正合资建设1套世界最大的1.27 Mt/a的裂解装置;巴斯夫公司与菲纳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巴斯夫石化基地合资建1套乙烯裂解装置,能力为0.8165 Mt/a;中东及太平洋地区利用廉价的轻烃和天然气资源,乙烯装置规模最大达到1.16 Mt/a,吨产品投资和成本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乙烯裂解炉同时也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各公司同时开发可应用于大规模裂解炉的技术。未来单台裂解炉的规模可放大到0.20~0.275 Mt/a。全球最大的单系列聚丙烯装置规模为0.95 Mt/a,西欧和北美的PP生产厂产能已由1.0 Mt/a变为1.50 Mt/a。苯乙烯、聚苯乙烯装置的产能分别达到0.91 Mt/a和0.50 Mt/a。甲醇装置规模一般在0.50~0.80 Mt/a,最大达到1.60 Mt/a,鲁奇公司计划建于特立尼达的甲醇装置,产能为1.65 Mt/a。

  除了单套装置能力增大外,许多企业还将几套装置建在一个厂区。如新加坡石化公司原有1套0.45 Mt/a乙烯装置,又在原址附近建成0.515 Mt/a装置。台塑“六轻”已投产0.45 Mt/a装置,现又计划在麦寮建设0.9 Mt/a蒸汽裂解项目。

  7.2 炼油化工一体化

  炼厂与石化生产装置一体化可降低运输和终端销售成本,公用事业、管理成本及其它费用等。一体化的部分吸引力来自于其灵活性,即更多的选择机会,也就是说带来了高利用率、高毛利和利润增长的机会。将炼厂与下游高附加值品联合生产,可优化原料成本并增加收益。世界石油石化公司目前都在积极推行炼油-化工一体化模式。壳牌集团提出了重质原油深度转化型炼油与化工一体化的设想;德国巴斯夫公司与比利时菲纳公司联合建设油化一体的联合石化基地。目前,美国七大石油石化公司已在墨西哥湾地区、新加坡、泰国设有炼油-石油化工一体化联合企业。据粗略估算,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现有的炼油和石化联合企业通过一体化每年可以获得5000万美元以上的协同效益,在典型的运行周期中可提高联合企业的投资回报率2%~5%,有效的炼化一体化企业能将炼油厂进料的25%以上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石油化工产品。德国路德维希港基地,炼油和石化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产品的综合利用1年就可节约6亿美元。

  7.3 石化基地和石化中心相继产生

  上述大规模石化装置的集中建设和炼化一体化企业的诞生,促成了一批大型石化基地或石化中心的形成。目前的几大乙烯中心:美国休斯敦附近有乙烯厂7座,生产能力超过5.0 Mt/a,列第一;沙特的朱拜勒虽然只有3座乙烯厂,但生产能力分别达到0.65 Mt/a、0.80 Mt/a和1.10 Mt/a,是单厂平均规模最大的地区,同时以总规模2.45 Mt/a列第二;另2个乙烯中心在东亚,分别是日本的千叶和韩国的蔚山,各有乙烯厂5座,生产能力分别为2.39 Mt/a和2.235 Mt/a。再一个是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也有乙烯厂5座,生产能力合计1.72 Mt/a。在亚洲其它地方也正在形成这样的大型石化基地,如中国台湾省麦寮工业区、新加坡裕廊岛石化中心、马来西亚关丹地区等。乙烯衍生物种类繁多,适当分工不但不会造成不良竞争,还不怕装置停车,届时可相互串换原料,因此下游 (或上游)装置不必停车,计划检修也不会造成市场大的波动。此外集中统一利用副产品,可作到规模化,提升其附加价值,大大降低乙烯生产成本。

  7.4 发展深度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延伸

  发展原油深度加工主要是发展渣油加工,提高轻油收率,多出轻油,少出渣油;其次是用好废油和石油焦,提高原油资源利用率,提高炼油厂的经济效益。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趋势是,渣油/石油焦/废油的气化、发电、制氢、联产蒸汽技术正在推广应用,其价值在于把炼厂的低值产品变为炼厂急需的氢气、蒸汽和电力。

  在下游石化产品方面,产品结构正向新型、高经济效益转化。石化产品进一步向电子化学品、农用化学品、保健医药用品、医疗诊断用品、信息影像用制品、航空航天用品、建筑新材料等高新领域拓展,石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正在提高。

  7.5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效益

  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都以含硫量较高的低成本原油为主要选择品种,含硫原油加工比例高达70%~80%,使炼油公司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中东产油国将会在欧洲和亚洲以及美洲加强对下游领域和市场网络的投资,同时还将继续加大自身炼油和石化装置的建设,力图使其原油资源升值。据统计,中东国家的炼油能力将从1995年的155 Mt/a增至2010年的200 Mt/a以上。

  选择原料及合理利用副产物也很重要,可提高装置的灵活性。据化学系统公司预测,2005年,全球乙烯原料来源分布为石脑油55.0%、乙烷25.9%、丙烷8.3%、丁烷2.5%、柴油5.8%、其他产品2.5%。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依据。以上内容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
QQ:153405099 电话:13783683896           刘先生

现货资源

品名规格材质厂家地区仓库价格 现货
螺纹钢12-32HRB400E长治市创发商贸有限公司首钢长钢(首钢长钢)0 详情
热轧卷板15.50×1500Q235B宁夏祥合明贸易有限公司包钢(银川市西夏区)0 详情
普碳中板14Q235B唐山沐翌供应链有限公司唐钢(金秋港)0 详情
低合金板50*2500Q355BZ15武汉亿昕物资有限公司鄂钢(省金属仓库)4860 详情
无缝管12*220#山东东银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聊城精密(东银库)5700 详情
圆钢4045#任丘市琨淼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唐山(燕山市场四号路)0 详情
热轧卷3.0*1800*CQ235B上海盛钢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万钢(泉安/长和隆)0 详情
高线6、8、10300E兰州清琦物资有限公司酒钢宁钢兰鑫(厂发库提)0 详情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豫ICP备2021034665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