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1中国汽车人:汽车界中沉默的偶像
分享打印 2001-12-20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2001年是汽车行业异常活跃的一年,也是汽车行业在国内影响最大的一年。层出不穷的新车型、变幻莫测的价格,令许多普通老百姓也对汽车这个原本很“专”的行业产生了兴趣,媒体则更是将其作为热“捧”的话题。在此之下,那些管车的、造车的、卖车的、玩车的人或企业逐渐变得透明,其中有能力的、有热点的也因此成为“准公众人物”,在镁光灯下,用各自的方式影响汽车行业的发 展。人事变更偶然中有必然汽车行业的迅急发展使人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大浪淘沙之下,人事的频繁更迭成为家常便饭。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大部分的国内轿车企业都出现过或即将出现高层人事变动。其中包括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神龙公司,而这其中最“突然”的当属神龙公司总经理换届。4月初,北方地区的春季刚刚来临,准备塑造中国第一家轿车品牌的神龙公司突然宣布了其“调整计划”。在一家媒体的连续炮轰下,神龙总经理张世端提前“退休”。当时不满35岁的刘卫东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国内汽车企业中的又一个“少帅”。这场突如其来的人事风波不仅令局外人感到意外,就连神龙公司的内部人也吃惊不小。因为就在2月份时,张世端还在为公司中层干部的调整而奔波。身处敏感位置的刘卫东在上任初期选择了“少说话、多干活”。今年下半年,神龙公司成为国内举措最多的轿车企业,扩大合资,对产品重新定位……刘卫东和神龙公司在变革中寻求着转机。与神龙公司相比,上海大众的换届波澜不惊。5月,南阳接替了已经任满两届的洪积明,成为了上海大众的第五任总经理,而在此之前,上海大众的德方副总经理也提前结束了在华的任期。一汽大众的人事变动算是一个“提前预支”的新闻。因为,现任总经理陆林奎和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周勇江的任期要到今年的12月31日才结束。不过,许多记者更愿意将12月5日在厦门举行的宝来轿车发布会作为两位老总的“谢幕演出”。一汽大众成立虽已10年,但真正腾飞是最近3年的事。对此,陆、周两位居功至伟。他们辛勤的工作也赢得了业内人士、媒体的广泛尊敬。与陆、周一样带着荣誉离开领导岗位的还有德国大众的总裁皮耶希博士。在将大众集团塑造成欧洲最大的汽车集团,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之后,皮耶希博士终于可以放心地将“指挥棒”转交他人。不过,并不是每个领导者都这么幸运。曾被称为“底特律最佳经理人”的原福特CEO纳赛尔今年的运气就不太好,由于凡世通轮胎召回事件的影响,福特汽车信誉降到历史最低点,回天无力的纳赛尔只好“拍屁股走人”。但他比凡世通的母公司――石桥轮胎公司总裁Kaizaki来说,已算是“坚强”的了,因为,Kaizaki在3月份就已不堪重压而自动辞职。其实,不仅是企业高层频繁更迭,而中、低层就更将“跳槽”看得“稀松平常”。在奇瑞、吉利这些新兴的轿车企业里,中层领导多是来自一汽、天汽等“老牌”企业,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就给新企业带来了经验和技术。-“风云”老总汽车也需“偶像”与IT行业相比,中国汽车是个没有“偶像”的行业,那些手中掌握着几十亿乃至几百亿资金、一言一行都会对企业甚至整个汽车行业产生影响的产业巨子们,大多在媒体面前选择了沉默。在这里,只有“业内名人”,而鲜有柳传志、张朝阳那样的“公众偶像”。在今年4月,由本报组织的“汽车高峰论坛”上,国内汽车企业老总云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吉利集团总裁李书福却凭借“火烧目录”之类的豪言壮语而大出风头。并且,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李书福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他本人也成为风云一时的新闻人物。正是在这种“明星效应”的推动下,李书福的吉利集团也逐渐赢得了一些人的尊敬。不过,与东风集团总裁苗圩相比,没有良好业绩支撑的李书福还算不上“偶像”,他最多只是吉利等民营汽车企业的代言人。46岁的苗总在汽车行业之外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但他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令东风集团重新焕发了活力。并在今年取得了建厂30多年来最好的业绩。今年,东风集团是国内动作最多的汽车企业,不仅在传统卡车项目继续保持了优势,而且在原本薄弱的轿车项目,也有了较大的突破:10到11月底的一个多月里,东风集团就先后正式宣布与日产和标致雪铁龙集团进一步开展轿车项目的合作,并且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达成协议,将悦达启亚公司纳入旗下。在一连串的合作中,苗圩总裁更像是个“外交家”,游刃于国外汽车巨头之间。可以预计,今后几年,东风旗下的这几家轿车企业将是中国轿车行业中最大的变数。在东风集团的合作伙伴中,日产汽车公司是与其情况最类似的一个。同样是在两年前,濒临破产的日产公司也换了新的总裁,貌不惊人的法国人戈恩?卡洛斯带着一整套的“日产复兴计划”来到了东京。如今,带领日产走出泥潭的他已成为日本商人的偶像,其服饰、发型也成为商界流行的款式。7月份,戈恩来华访问,并且登上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为日产在中国的发展,再次展现其“偶像”的魅力。-汽车人生“普通人”做“大事”在2001年,值得大书特书的不仅是企业老总这些“大人物”,还有一些普通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国人对汽车的态度,廖佳就是其中的一个。从7月26日到12月12日,从北京到欧洲再到上海,身为本报试车员的她创造了一个单身无后援自驾车旅行54400多公里的奇迹。正是在廖佳的榜样作用下,曾有多人与本报联系,表示也要进行类似的驾车旅行。与廖佳相比,同为本报试车员的刘大力将目光聚集到了国人瞩目的“申奥”上,今年7月,他组织20余人驾车前往莫斯科为中国申奥助威。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凌然也是一个很具理想主义的人物,只不过他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更显悲壮。作为独立汽车设计师,没有行业背景、资金支撑的凌然屡受挫折,但矢志不渝,并且于今年9月自费在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展出了他的作品,成为国内独立参加国际A级车展的第一人。其执著的精神也赢得了国外同行的尊敬。据悉,德国的一家研究机构有意邀请其赴德工作,完成设计。(文/张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