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昕一
欧盟委员会近期连续出台两项重要产业政策——《钢铁进口限额调整方案》与《钢铁与金属产业行动计划》,构建起“防御—转型”双轮驱动的政策框架。该政策组合通过强化贸易救济措施、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等多元化路径,旨在实现三重战略目标:增强本土钢铁产业链韧性、加速行业绿色转型进程、缓解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衍生的贸易“冲击波”。
从市场效应来看,虽然短期内的进口配额管制和反倾销措施能为欧洲钢企构建贸易“防波堤”,但其长期经济效能仍需面对多重变量考验。这种政策干预引发的涟漪效应,或将加速全球钢铁市场格局重构,形成区域性绿色贸易联盟与新兴市场产能扩张并行的新态势。
保障措施是否有益于
提升产业竞争力存争议
欧盟钢铁保障措施的调整本质上是对国内钢铁行业的保护,但是否真正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仍存争议。
从经济学角度看,进口限制通常会导致以下后果:一是提高生产成本。贸易壁垒可能导致欧盟下游产业(汽车、机械、建筑等)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面临更高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二是供需错配与资源低效配置。配额制度可能促使企业囤积资源,或改变采购策略以规避配额限制,削弱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三是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此类保护措施可能引发其他经济体的报复性关税,进而加剧全球钢铁贸易摩擦。
根据《钢铁与金属产业行动计划》“熔炼与浇铸”(melted and poured)原产地规则,欧盟计划在反倾销调查中采用“熔炼与浇铸”标准,即产品的原产地按熔炼地而非最终加工地确定,旨在防止通过第三国加工规避关税。该规则规定产品的原产地应追溯至熔炼与浇铸环节,而非最终加工地。这一措施旨在防止通过第三国进行“最小加工”来规避关税。
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该政策可能带来以下影响:一是抬高供应链管理成本,企业需增加追溯与认证成本,影响供应链效率。二是削弱部分国家的加工业务优势,例如越南、印度等国对欧出口的冷轧板和镀锌钢卷将受到直接冲击。三是市场集中度提升,大型跨国企业因具有完整供应链而更具适应能力,市场竞争格局可能发生变化。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安赛乐米塔尔等具备全球产能布局的钢铁企业如此支持该行动计划,而其他一些欧洲本土钢铁企业,如SSAB(瑞典钢铁集团)和蒂森克虏伯等则未表现出同样的热情。
欧盟计划将碳边境调节机制覆盖范围拓展至更多下游钢铁产品,以减少“碳泄漏”风险。然而,该政策的调整也将面临多个挑战。一方面,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进口商支付与欧盟ETS(碳交易体系)价格相当的碳关税,但不同国家的排放计算方法存在差异,如何衡量不同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存在困难;另一方面,中国、印度等主要钢铁出口国可能向世贸组织提起申诉,认为碳边境调节机制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可能引发贸易争端。此外,这对低碳转型的激励作用十分有限。如果缺乏国际协调,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进一步实施可能仅会导致贸易流向调整,而非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
中国钢铁出口企业市场选择将更加有限
欧盟最新出台的钢铁贸易政策将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出口、价格竞争力以及低碳转型带来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进口配额的进一步收紧将直接挤压中国钢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特别是冷热轧钢卷、镀锌钢卷、线材等主要出口产品将面临更严格的配额管理。与此同时,欧盟计划实施的“熔炼与浇铸”原产地规则可能会影响中国企业通过第三国加工再出口至欧盟的模式,从而限制部分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可行性,使中国钢铁出口企业的市场选择变得更加有限。
另一方面,价格竞争力的下降将成为中国钢企在欧盟市场上的重大挑战。随着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推进,中国钢铁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需要支付额外的碳关税,这一成本将直接影响中国企业的产品价格优势。根据目前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价格水平(80欧元/吨~100欧元/吨),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预计使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成本显著增加。这不仅会影响钢铁制造商的盈利能力,还可能导致部分企业被迫调整出口策略,转向其他市场,以减少对欧盟市场的依赖。
此外,欧盟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绿色钢铁”发展,这也对中国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国正积极推进氢冶金、电炉炼钢等低碳冶炼技术发展,以减少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然而,中国钢企在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以及市场认可方面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尽管中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鼓励绿色冶炼技术的应用,但短期内大规模的低碳转型仍需克服高昂的技术研发成本、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绿色溢价市场尚未完全建立等困难。因此,在欧盟进一步强化低碳排放钢政策的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不仅要关注贸易壁垒的变化,还需要加快自身技术升级,以在未来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建议中国钢企采取全面而审慎的策略
面对欧盟、美国、越南、韩国等地区和国家提高对中国钢铁产品进口关税的举措,中国钢铁企业必须采取更加全面和审慎的策略,以应对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确保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是优先强化产能管理,合理控制粗钢产量,以防止市场供应过剩、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的高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际市场的供应压力,部分国家通过反倾销、保障措施和提高关税等手段限制中国钢铁产品的进口。面对这一状况,中国应加强行业自律,优化产能结构,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向短流程电炉炼钢转型,减少高排放、高能耗产能的新增,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产品升级,以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高强度汽车板、高端不锈钢、耐腐蚀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全球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钢企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优化生产流程以降低碳排放。在全球绿色供应链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低碳、高性能钢材将更具竞争力。因此,中国应加快国内碳市场建设,推动与欧盟碳交易体系对接,探索碳定价互认机制,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带来的冲击,并提升“绿色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
三是加强对氢冶金、电炉炼钢等低碳技术的激励,推动行业向可持续发展迈进。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将氢冶金作为未来低碳钢铁制造的核心技术,并配套大量财政和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应加快推进相关技术研发,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手段,鼓励企业投资低碳冶炼技术,推动国内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以满足国际市场对低碳产品日益严格的要求。
四是在海外投资方面需要更加谨慎,避免盲目扩张。尽管东南亚地区仍是中国钢铁产品和产线出海的首选地,但近年来全球多个地区因需求变化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例如,马来西亚的粗钢产量从2017年的280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88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7%。然而,尽管2020年—2025年马来西亚钢材消费量保持稳步增长,但其工业化进程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趋于稳定,整体钢铁需求难以恢复至2016年—2018年的峰值。根据马来西亚钢铁工业联合会(MISIF)预测数据,2024年和2025年当地钢材消费量增速趋缓。鉴于此,建议中国钢铁企业在考虑投资东南亚市场时,需充分评估当地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和产能情况,避免因市场饱和而导致的产能过剩和投资风险。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中国钢铁行业应采取更加理性和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严格管控国内产能、加快产品升级、推动低碳技术发展,并在海外投资、布局方面保持谨慎,确保在未来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作者系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中国籍研究员)
链接
欧盟拟投入244亿美元实施47个战略项目
解决14种战略原材料的供应问题
近期,欧盟委员会按照《关键原材料法》(CRMA)要求,在欧盟成员国选定了47个战略项目,确保欧盟所需关键原材料供应。
这47个项目分布在13个欧盟成员国,涵盖了14种战略原材料,包括锂、镍、钴、锰和石墨。预计选定的47个战略项目需要投入225亿欧元(约合244亿美元)。所涉及的13个国家分别是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爱沙尼亚、捷克、希腊、瑞典、芬兰、葡萄牙、波兰和罗马尼亚。被选为战略项目意味着将得到欧盟委员会、所在国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以及简化许可支持。
《关键原材料法》为欧洲战略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和回收设定了目标,到2030年欧盟开采、加工、回收战略原材料的量要求占欧盟需求总量的10%、40%、25%。 (易文)
《中国冶金报》(2025年04月11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