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现货平台
全国分站导航

中钢网

价格汇总
价格查询
价格走势
价格统计
中钢网新闻中心钢贸动态经济观察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玄机在哪里?

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玄机在哪里?

分享打印 2012-11-10 09:24 编辑:秀     来源: 凤凰网博报     字体: [大][中][小]    

  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玄机在哪里?

  ——于无声处听惊雷 18大目标貌似平淡实则艰巨

  人类最惊心动魄的历史往往不在口号和宣言里,而在数字中。

  2012年11月8日公布的中国共产党18大报告,很多人看不到大张旗鼓的改革旗号,因此备感失望。但是,要害往往在细节之中。虽然我们不能拿着放大镜去看这类通常大而化之的原则性表述,但一些关键性的细节还是要参透机关!

  我个人认为,十八大报告最大玄机,在于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

  这个目标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一个非得要一系列改革配套才能完成的极其艰巨的任务!

  中国社科院经济和金融专家张跃文说,按照统计学规则,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倍增目标应是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倍增目标,虽然还很难确定届时的绝对数额,但它的实际购买力可以获得保证。

  普通居民收入倍增首先要意味着劳动值钱。在中国,每年由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CPI上升1.94%,低于这个水平的CPI,就意味着整体经济仍处于总需求不足状态。要去除通胀因素,到2020年实现居民购买力翻倍,即使每年CPI保持在3%左右的增速,账面收入的增长也应该在2.5倍以上。

  知历史可以知今天和未来。过去十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GDP增长最快的十年,但在贫富差距拉大、多数人收入“被增长”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增幅有限。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4日一篇文章称,2002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倍;此10年间,央企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增长2.9倍。GDP从10多万亿元,到接近50万亿元大关,增长4倍。

  文章没有说的是,同期财政收入十年增长4.49倍(由2002年18904亿元增于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房价增长1.53倍(由2002年全国平均商品房价2130元/平米,到2011年5381元/平米)。

  也就是说,过去十年,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幅不到GDP和财政收入增幅的一半。而18大提出的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居民收入增幅需要和GDP增幅同步。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全面地大幅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用增长质量取代增长数量;二是全面大幅度地进行分配结构改革,藏富于民。

  要看到今天的我们已经面临经济全面下行的局面,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一系列比较到位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对此,报告提出的方式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些话好像也是老生常谈,但真要落实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老生常谈还真得由纸上宣言变成脚下行动才行。

  昨天夜里(2012年11月8日22:57),我在搜狐微博上发了【中国模式已经见底或者正在见底的路上】,对改革前景表示乐观:“三十多年的‘中国模式’已山穷水尽,不出两年必将见底,现在是惯性拖着。因此,未来的改革没有悬念。回想六十多年来,哪一次改革都在穷途末路上被迫进行。今天也不例外。”

  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第六感觉”,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判断形成的思想。感受和思想的最大区别是,感受无法论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反正就是这种感觉”;而思想要多问个“为什么”,能够用逻辑清晰演绎,或者能够用数字清晰计划的感受和感觉才是思想。

  时势比人强。改革是未来中国的主旋律。促动改革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时是被时势推着走拉着走;有时是决策者站得高看得远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有时是拖都拖不动拉都拉不走,这样就会有一些惊心动魄的惊涛骇浪,但是时代的潮流总在向前。

  以前中国经济起点很低,工业化城市化都还在起步阶段,因此政府随便一个投资刺激就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投资刺激的边际成本已经越来越高边际效用已经越来越低甚至有时为负数。而如今除了垄断的资源性基础性行业,竞争性行业已经全面产能过剩,包括金融、能源等在内垄断行业,由于其寄生的下游竞争性实体经济日子越来越难,垄断行业的好日子也将难以为继。因此,不打破垄断经济难有下半场。再一方面,通货膨胀和计划生育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工资要求提高,以及民众对环境保护要求逐年上升,导致的劳动力和环境低成本因素永远一去不复还,这一切,都只有改革能够破解死结。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依据。以上内容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
QQ:153405099 电话:13783683896           刘先生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豫ICP备2021034665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