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一些环保措施
分享打印 2002-02-26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摘要:本文论述了公路建设和营运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强调了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环境保护设计的重要性,着重阐友谊赛了公路绿化对环境保护的重大作用,并提出在公路建设中要积极采取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措施。 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已从区域走向全球,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全球气候变暖等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新的全球环境问题。面对严峻局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本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思想。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至此,可持续发展的对点开始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大量高速公路动工兴建,人们开始注意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在加剧,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生态破坏、野生动物灭绝等现象不断发生。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注重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燕尾服战略的关键一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社会经济发燕尾服的要求,制定了2000环境保护目标: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目前,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距离这一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和最近我国放开小汽车市场等,可以预见,我国汽车业特别是私人小汽车发展将会出现史无前例的速度。势必继续严惩啬交通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一些保护措施分述如下。 1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公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声音环境的影响和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环境贡献主要表现在能提高城乡之间与城市之间的物质集散速度,减少旅客路途时间,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等。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的影响,对农作物环境的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饮用水源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指的是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的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惩的。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到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汽车匀速行驶时,一氧化碳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的关系,而氮氧化物则相反,氮氧化物的百放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m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处,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m以上时,一氧化碳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离路边20~25m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过25m处的一氧化碳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m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建设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省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声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惩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磨擦时产生的声音,加上路坦提高,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随车速的增加而啬,当车辆加速时,噪声增长约为2~9db,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因此,在公路交通中,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另外,交通噪声还与道路纵坡和交通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交通量小于1000辆/h时,噪声与交通量近似的呈现正比的关系。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是非稳定的、长期的,其危害也是较大的。 公路建设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到协调,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或游泳景点时,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提高公路线形设计质量,改善公路及其周围环境,增进交通安全和为驾驶员、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养活对原来自然景观的平衡和谐的破坏,点缀和丰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情况不同,公路线形组合应应该随之变化,对于平原微丘区,地势比较平缓,路基的填、挖不大,平、纵曲线半径都较大,因此,视线不易受到限制,透视可以很远,不过容易形成礼堂上的单调,这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进行协调。目前,在我我国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平原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台,为了便于设置通道而将高速公路设置成高路担,这就对道路两侧的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 一些环境保护措施 2.1 把环保问题作为确定线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毋庸质疑,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破坏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合理选线。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好的线位要远离环境敏感区。谈到环境敏感区,许多人会立即想到居民点、医院、疗养院等,其实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环境敏感区是就人类的生存环境而言,它还包括水资源、气候、野生动、植物的栖息或生存区域等诸多方面,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由于历史上人类的社会活动,已经造成了地环上大量物种的灭绝,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在选择线位的过程中,要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惯或生存条件,这样才能对其加以保护。例如,大多生活在河谷中的鱼类、两栖类动物都是在上游的小溪中繁衍后代,如果修建公路时因设置坦坝等构造物将河谷与小溪间的通道切断,河谷中鱼类、两栖类动物数量自然就要相应减少;又如,野生哺乳类动物、飞禽等,一般都要到溪流、河塘饮水或觅食,但这些动物的巢穴不一不定期都在附近,如果公路建设使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区域受到严重分割,也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使其数量减少;还比如,陆地表层的府植土一般都经过数十万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才逐渐形成,如果在修建公路时出现过多的大填、大挖,造成水土流失、岩体裸露,就会严惩影响地表的自然景观,因此 ,我们选线时应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如果确实避免不了大挖,就不如设置隧道,以免因大挖方坡面长期裸露,经常驻日晒雨淋而发生塌方,增加防护工程造价,更重要的是因大挖方而严重破坏了地表的自然景观,这种对环境的破坏目前还无法用金钱来定量衡量。 2.2 设计上要积极推广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材料 目前,公路建设中在环境保护方面采用的新技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公路防噪声屏障 提起防噪声屏障即声屏,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几乎都不陌生,但总会和高成本联系在一起,其实在国外防噪声屏障也是多种多样的,成本差异也相当大。采用的材料有金属、轻型复合材料、混凝土或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五花八门。其中一些“绿色”声民间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借鉴。例如,有一种“绿色”声屏的做法是:先沿道路方向按一定间距栽两排(间距约60cm)钢立柱,立柱间加横撑形成金属网络,然后在两排金属网络间衬上土工布,在土工布间填土至顶部形成墙体,然后在墙 壁上插入攀缘类灌木苗,在填土顶面设一道嘞水管以保障填土有足够水份,过一定时间后,一道“绿色”防噪声墙就形成了。还有一种做不进用混凝土预制的大花盆砌成墙体,底宽顶窄,花盆内填土并种植灌木形成“绿色”防噪声墙。在地质、地形条件合适的条件下,还有在道路两侧设置路堤来减少噪志的做法。不管是什么样的声屏,基作用都是一样的。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只要设计人员人拘泥于形式,开动脑筋,放开思想,因地制宜,研究出一些适合于本地区既经济又有效果的噪声屏障是很有必要的。 (2)对路面水进行处理 众所周知,由于磨损、车辆漏油或运输货物中习气的微粒物质,车辆排放废气中的颗粒物质,都会积聚在道路表面,当其与降水混合在一起形成径流后,会对沿线的水源、土壤形成污染。特别是在国内,目前大多的公路边沟都是和沿线的农业排灌系统合在一起,因而会对农作物带来一定污染。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路面水与农业排灌系统分开,并在沿线设置一些集水池,把路面水导入集水池后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受纳系统。由于这一办法造价高,目前国内公路沿线采取这一办法还不实际,但在个别路段,如加油站、洗车场、平交路口等经常停车的路段及服务区采取这种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3)推广土工织物类材料的应用 推广土工织物类材料的应用可以大量减少圬工砌体,便于绿化,使公路易于融入周围的景观,对于填方边坡,当用地紧张时,可采用加筋土挡墙来取代圬工挡墙,使其有一定的斜度便于绿化,占地又不大,也比较经济。在坡度较缓时,可采用土工格室、三维植被固土网垫等代替六棱花饰或圬工砌体护坡,成本低、例 于绿化。对于挖方边坡,采用三维植被固土网垫或土工格栅等护坡取代护面墙也是比较经济的。当采用三维植被固土网垫或土工格栅等护坡时,宜在其下铺一层腐植土,以利于植被生长,特别是在土质差或石质路段更应如此。 2.3 加强绿化设计中保护环境方面的设计 合理的公路绿给经可起到安全驾驶,美化和保护环境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在保护环境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令可以降低噪声,还可减轻车辆尾气,扬尘带来的污染。我国“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将绿给经功能 归纳为“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两类,但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绿化设计还是偏重于“改善环境”的功能,没有或仅在很小程度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讲,绿化带应有足够的宽度,乔木品种不宜单一,做到有高有低,在绿化带两侧要种植一不定期的灌木,其作用是防止气流沿地面通过绿化带,既可保持绿化带内土壤湿润,又能避免强风折断树木的枝叉。在树种选择上,除考虑其满足绿化设计功能,易生长,搞病害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其具有较强的搞污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公路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公路设计文件中,环境保护设计一般不尽完善,还常常出现绿化设计与线路设计不配套的问题,往往当道路竣工通车时,线形流畅,路面整法,标志、标线齐全,唯独绿化工程跟不上。这主要是人们目前对公路绿化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绿化工程关系不大,早些晚些完成没有关系,另外是公路绿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还不完善,也给公路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成功的公路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声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前资料表时,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植物,每公顷阔叶林(相当于1km公路两侧单行行道树)每天能吸收100kg的二氧化碳,释入出730kg的氧气,可以供1000个所需。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氧气,有10?的树木或25?的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二氧公碳与氧气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氢,氨及汞,铅蒸气等,例如成片的松林每天可以从1m3的空气中吸收20mg的二氧化硫。公路两旁的树木对汽车排入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有强烈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因此科学0地选择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树种进行公路绿化,对降低车辆的排入污染,净化空气是很有价值的。树木能够降低噪声,是由于树木能够将投射到树叶上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树叶的轻微震动使得噪声能量消耗而减弱。据测定,快车道的汽车噪声,在穿过12m宽的林带后可以降低噪声3~5dB,穿过40m宽的防护林带时,噪声会降氏10~15dB。 公路绿化还可以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树木或草坪通过树冠、根系,地被覆盖等可以固着土壤,涵养水源,阴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冲刷路基的危害,在高填方路段,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树木在它的生命活动中,除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以外,还可以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一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L水,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茸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OC~6OC,而且湿度较大,且变化缓慢,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这样可以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对防止路面老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公路绿化还可以改善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主要表明在: (1)可以通过视线诱导来指示驾驶员道路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竖曲线顶部等路线走向不时了地段,可以使路线走向变得十分明显,有利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2)防眩作用。白天,树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阳光对驾驶员产生的眩光,而最重要的是位于中央分隔带上的树木,矮篙等,可以有效的防止夜间对向来车所产生的眩光,防止由于眩目所产生的交通危险。 (3)调节明暗变化,尤其是在车辆驶入光线很差的隧道中时,由于人的眼睛不能立即对明暗的变化产生反应,会产生短暂的视觉障碍,因此,在隧道两侧种植一些树木,利用树荫来调节隧道内外的明暗强度,对行车安全十分有利。 (4)可以对车辆及驾驶员产生保护,车辆与路外物体发生碰撞时,道路两侧的树木中以有效的降低车辆及驾驶员损害的程度,尤其是在山区等地形险要地段,行道树更成为保护生命财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公路进行绿化,也是美化路容,舒适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公路沿线有四季常青的树木,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花草,可以形成与自然交融、气势壮观的感觉,给人们以优美,舒适的享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4 将桥涵,挡墙结构物的设计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中 在发达国家,在修建高等级的公路中,已经采用了设置“绿色走廊”的做法,专为野生动物通过公路提供通道。在国内,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彩用此举尚不现实,但设计上只要有这种意识,所修建的桥梁,涵洞等也可起到“绿色走廊”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设计桥涵,挡墙等结构物时,尽量将人为的痕迹隐藏起来。比如,在设计涵台(或桥台)时尽量将台身埋在土中;在选择台身材料时多考虑浆砌块石,片石等,或对混凝土,台身表面做些修饰,使其接近自然;在做防冲刷处理时,多采用抛石、铅丝石笼等做法,少用沉排,海墁做法;在做锥坡或护坡时,多采用土工桥室,三维植被固土网垫等材料,少用砌石或砌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总之,只要重视环保问题,多加思考,许多做法都可达到返朴归真,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