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和企业家:提升城市竞争力成热点
分享打印 2002-04-23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4月18-19日,一场题为“2002?中国成都?城市竞争力论坛”的高级研讨会将来自北京、深圳等地及四川成都有关各方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官员、企业家汇聚到成都近郊双流县,围绕“中心城市近郊城市化新思路”这个主题,以双流县为典型案例,探讨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中心城市近郊如何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增强城市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在会上做了题为《构筑新的竞争平台》的发言(全文另发)。四川省副省长邹广严在论坛上说,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四川省如今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可行、而且非常必要。四川30%的人口在农村,农民要增收,农村要致富,迫切需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四川的广大干部经过了只有加快工业化才能富裕这一意识上的跨越后,如今需要进行第二次意识跨越,即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加快城市化发展。对政府来说,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是发展二、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在论坛上题为《新城区建设与郊区城市化战略》的课题报告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该课题的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博士在论坛上,介绍了课题组以双流县为对象,探索近郊县向现代化城市转变时,在结构选择、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配置、人口分布调整、产业模式转变等方面确立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战略新思路。陈淮说,就全国来讲,“十五”计划以前我们对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估计是不充分的,“十五”计划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一个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及打破城市经济系统和乡村经济系统这样一个固化的二元结构的状况。“我们今天所研讨的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在十五发展期间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战略发展问题。我们希望城市化进程不是一个强化政府职能、强化政府配置资源的城市化,而是要依靠市场力量进行的城市化。”他同时认为,就业问题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迫在眉睫之事。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倪鹏飞博士说,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经济、科技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和地方化变得越来越明显,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二是经济发展出现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在这两种趋势中城市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每一个城市都面临崛起的机遇和衰退的危险,这使提升城市竞争力这个概念日益重要起来。中国城市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竞争的挑战,不少观念前卫的城市正在加紧研究并制定提升城市竞争力方案,这是非常必要的。 围绕如何增强双流县的城市竞争力,专家学者也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双流城市化建设的目标应确定为“成都的新城区”,建成“高增值加工园区”、“教育科技园区”、“休闲度假园区”和“知识文化园区”。国家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元认为,城市竞争力主体既是政府也应包括企业和农民等各阶层。关键要注重“对接”问题,如双流与大成都经济对接、乡镇企业与开发区先进企业的管理与技术对接等。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认为,一个城市缺乏竞争力的关键是没有形成企业家阶层、没有形成产业聚集。双流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先确定战略,实现现实与未来的互动。财政部财政研究所所长贾康则认为,城市竞争力,有文化竞争、科技竞争、产业竞争,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势态的竞争,在这一点上特别需要建立一种“公共财政框架”,解决运行机制。这不仅是双流县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他地方也一样。 专家们还就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与外延关系、硬环境与软环境、产业结构等问题,探讨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经验。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王荣轩在论坛闭幕时说,当我们按照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城市化、产业化进程,正当我们急需理论指导以避免盲目性的时候,各位专家学者、有关部委领导参加此次论坛,并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使我们受益匪浅。双流县县委书记冷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效果之好“出乎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