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能力需求的分析与思考
分享打印 2002-04-27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一)港口能力与港口能力需求问题 1、概念问题 港口能力(也称港口码头综合通过能力)是对已经形成的港口码头及其配套设施运用技术规范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的年通过货物量。港口能力需求是指经济和社会运行和发展对港口及其码头在布局、规模上的综合通过货物量的要求。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对现有已经存在的港口及其码头能力所能提供通过货物量的反映,在提供可能通过货物量的大小和布局上具有固定化的特性,呈现供求关系中供的属性;另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上讲,货物流动在数量大小和分布上对港口码头通过能力在布局和数量上提出的综合要求,在通过货物量的大小和布局要求上具有不固定性,呈现供求关系中需的属性。 港口及交通运输业是属于第三产业,属于服务行业。港口码头能力满足能力需求是目的。如果让社会需求满足港口码头能力和布局就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布局和建设港口时必须尊重客观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中必须要坚持供大于求的观念,既能满足需求又不能使港口基础设施过度浪费,就说明我们宏观决策水平和前期工作水平。 2、现有能力与需求的关系问题 现有码头能力数据是来自于2001年对我国大陆沿海51个主要港口大大小小的港口码头普查核定得到的结果。码头能力的核定规范标准是最新修订公布的规范标准,克服了旧规范标准过于保守与现实差距太大的问题。现在统计的51个沿海大中小港口完成吞吐量占全国沿海港口的97%,基本上包含了我国大陆沿海港口码头的基本情况。就其码头能力数据本身来说真实性和可信度较大,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分析问题的参考依据。 我们弄清现有码头能力存量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判断大陆沿海港口码头能力基本情况,为分析决策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作依据。下面就我国现有的港口码头能力与港口码头能力需求特殊关系提出如下看法:首先,从港口能力分布角度看,一旦码头建成投产后,码头能力的分布(包括专用码头能力的分布)就已经固定化了,不可能再移动;其次,从货物对港口码头能力需求角度上看,货物在区域港口间的流量、流向是根据腹地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这就形成了码头需求能力,在实践中码头需求与码头能力这两者是并不能完全吻合(完全吻合是一理想状态),必定要造成港口码头能力在使用上大打折扣,它们之间不是一个等量关系。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都是通过国家计划分配来进行生产和消费,各种物资的调运也是通过国家行政计划来实现的,规划建设的码头能力与实际码头能力需求容易做到相对吻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产和消费是根据市场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对码头能力需求也因货物的流量和流向不断发生变化,码头能力需求与码头能力差异性变大。因此,要满足客观形势对码头能力的需求就必须使码头能力总量大于码头能力需求量总量。 3、结构存量与结构需求问题 首先,反映在码头大小结构上。原先我国大陆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是以中小泊位和通用泊位居多,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海运事业的发展,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新的形势发展对大中型和特大型的高智能的深水泊位需求越来越多,这种码头能力结构需求变化与已有码头能力结构不一致,必然造成有部分类型的码头能力闲置,另一部分类型的码头能力紧张。从总的码头能力上看似能够满足需求总量的需要,这种码头大小结构能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被总量上平衡的现象所掩盖了。其次,反映在码头货种结构上。我国现有一些货种的专用泊位是以过去的工业布局和需求量进行规划建设的,一般以中小型专用泊位为主,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贸易量扩大,一些货种的中小型专用泊位将逐步让位于大型专用深水泊位。目前,已有部份港口的中小型专用码头泊位闲置,还有部份港口的中小型专用码头泊位随着形势的发展将要失去其原有的服务功能,这些码头或者被报废或者被转换功能。所以,从码头能力结构上看,现有的码头能力存量需要留有余地。 (二)对港口码头能力需求预测的认识问题 1、需求具有刚性要求特点 港口吞吐需求是指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港口码头货物通过能力的总体要求。这种总体通过能力要求体现在港口码头大小能力和布局以及在数量、效率和质量的满足度。就需求本身而言具有社会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对未来港口码头吞吐量需求应视为刚性需求考虑,特别是在规划未来港口码头建设时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把需求当作软性的参考数,或保守地取低线需求或取折中需求数值,都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 我们在规划建设码头时应该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的需要,本着满足未来发展需求,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余地过大会造成码头建设投资浪费,码头能力闲置,投资效益不高;余地过小则会造成能力不能满足需求,同样会给宏观经济带来损失。 2、正确看待和搞好需求预测 所谓预测就是在已经掌握的资料数据和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用一定的方法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或者结果进行事先预计。港口吞吐需求预测是在通过我国大陆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变化情况分析得出一些规律,结合目前和未来发展的一些相关因素的分析判断,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大陆沿海港口吞吐量的预计结果。它与实际发展的结果有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经验和掌握的资料基础上的,它们之间是肯定存在差异。其准确性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预测工作本身。主要包括:预测资料全不全和可靠不可靠;预测方法科学不科学。二是不可预测因素。由于我国大陆沿海港口码头实际发生的吞吐量受国内、国际等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有些是可以预计的,也有一些是不可预计的。从实践经验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阶段要做到对未来港口码头吞吐量需求预测准确是一件非常之难的事情,尤其是目前我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超高速增长,要做到预测准确就更难了。还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快速成长期,在预测过程中往往多数是采用保守方法预测,以防止数据太大引起人们对预测结果的怀疑。 (三)港口以及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需按需求预测的“高线”进行宏观规划建设 我国大陆沿海港口码头规划建设需要按未来需求预测的高线进行规划建设,其主要理由如下: 1、从宏观需求角度看,港口能力规划必须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否则就谈不上满足需求的问题。 2、从使用角度上看,我国大陆沿海港口码头能力是不能百分之百的发挥,码头宏观能力平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码头设施设计核定能力是一种理论上理想能力,它不可能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许多复杂因素,设施能力发挥不可能不受影响,因此实际使用可达到的能力与设计核定能力必定存在差距; 第二、码头一旦建成后,其布局和通过能力就已经固定化,但是货物的流向和流量随着季节的不同和市场变化经常变化,这就使码头能力与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如果要使码头能力满足需求的需要就必须使码头能力在布局上满足其要求,必然使码头能力总量上大大超过需求数量; 第三、我国大陆沿海港口码头生产作业受台风、雨水、潮 、洪水、干旱、冰冻、大风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码头能力的发挥必定要受到影响; 我们知道,码头能力在某个时段或者某种因素所受到的损失具有不可替补的特性,也不可能通过某种方法使其能力再生。 现在我国是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宏观平衡需要通过市场进行间接的平衡,所以我们必须从过去那种计划管理的规划思维方式转变过来,不能用计划管理的规划思维方式来规划处理市场经济条件的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陆沿海港口能力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今后五到十年如果不在投资政策措施上采取大手笔,供需矛盾问题将更加突出。在认识我国大陆沿海港口能力供需问题上特别是在规划建设总体平衡上不能搞简单供需等量规划,更不能再搞缺额规划平衡。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必须?quot;高线"需求进行规划投资建设。 笔者还认为:对政府来说,即使是超前投入发展港口,风险也是不大的。比如: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内需的政策来刺激宏观经济增长,是被各国政府常用的经济政策手段。 最后,鉴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陆沿海港口的供需形势,我们认为国家在用于港口码头和水上支持保障系统建设上必须要有大的气魄和新的举措,才能适应未来需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在港口建设中投融资政策和行业产业政策等大举措的深入研究,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开辟多种筹资渠道。例如:争取国家加大在建港资金中的投资比例政策;拓宽建港资金的社会投融资渠道、数量;鼓励货主自建或多方筹资联合建设码头;鼓励建设特大型深水港区和码头;加快现有码头的结构调整和改造技术等扩能措施。 第二、应确保“十五”700亿元计划的落实,加快计划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计划在“十五”期内能够提前实现;其次,要求有关部门要简化工程审批程序,压缩工程前期立项、审批时间,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进度,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港口压力;再次,在"十五"和"十一五"期,努力争取到"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对我国大陆沿海港口投资建设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