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四大项目评述——南水北调
分享打印 2002-08-20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就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1992年,江泽民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的实施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近年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分别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研究和论证,对北方地区的缺水形势、节水治污优先安排、长江可调水量、生态环境影响、调水线路总体规划布局、工程规模、分期实施、工程建设与运营的有关经济、管理政策等问题取得了共识。目前涉及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12个专题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线工程是从江苏扬州抽水,一直送到天津,中间要跨过黄河;中线工程是从长江的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也是过黄河,一直送到北京;西线工程是从长江的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把水送到黄河上游。除西线工程正在加紧勘测规划外,中线与东线工程已全面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将于明年动工。(一)工程的目的和战略思想水利工程本身应该是生态工程。南水北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调水和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换一句话说,南水北调的难度主要不在工程和资金,而在于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南水北调,是为了更好地、更宏观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应该在节水的前提下考虑调水。如果搞了调水工程,人们只是愿意用调来的水而不愿意节约用水,就会造成新的生态破坏。具体地说,南水北调工程应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需求;二就是保护生态,要通过水资源的配置,使北方地区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有所改善。搞南水北调,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需求来看,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突出,缺水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南水北调实际上是中国国民经济宏观结构调整在区域发展上的要求,是整个国民经济在区域结构上持续、协调和稳定发展的保障。我国水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有限的水资源分布却很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0%,同一地区的耕地面积却不到全国40%;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则以不到全国6%的河川径流量,供给全国40%的耕地面积。尤其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之一。而从经济布局看,北方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对保障全国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缺水使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城市用水不得不以挤占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及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导致河湖断流干涸、地面沉降、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许多城市用水告急,企业关停、农业减产,并直接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华北及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匮乏是资源性缺水,唯有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才能解决。从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系统建设来看,南水北调实际上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次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其生态影响将惠及整个流域,特别是对于黄河上游地区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和重建,将产生重要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水质好,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改善卫生条件,有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促进城市化建设。增加农林牧业灌溉用水,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改污水灌溉为清洁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付产品的危害。 提高北方供水能力后,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并可结合灌溉和季节性调节进行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缓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造成对建筑物的危害。调水后通过合理调度,可向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补水,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恢复生机,促进水产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二)工程意义南水北调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其长远的综合效益更无法估量。从产生的社会效益看,供水区内,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金融和外交中心;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基地与重要的外贸港口;河北、河南则处于承东启西的华北经济圈;山东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大省;西北地区和华北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纵横供水区内的京广、陇海、京浦、焦枝、京九、兰新等铁路沿线有众多的工业城镇,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域。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由于供水条件的改善,不仅可以促进供水区的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而且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可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也可以避免一些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深层地下水而引发的水源性疾病,遏制氟骨病与甲状腺病的蔓延,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从经济效益看,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实施后,年均调水量380-480亿立方米,有效利用水量300-35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建成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将全面缓解京、津、冀、豫、鲁及黄河上中游的青、甘、宁、内蒙、陕、晋等10多个省市的水危机。东线调水量按40%提供工业和城镇用水,60%为农业及生态用水;中线调水量的65%供工业和城镇用水,35%为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西线供水量中工业、城镇与农林牧业及生态环境各50%。按照工业产值分摊系数法推算工业及城镇供水效益,按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测算农业及其他供水效益。综合各项效益,按目前价格水平,南水北调工程年均经济效益约600-800亿元。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下一轮发展周期前的蓄势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为中西部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南水北调可解除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缺水桎梏,有利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推动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南水北调直接关系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西线工程规划在2050年左右,从长江上游调水170亿立方米,这将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以及未来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在宏观决策上提供水源量的重要依据。(三)各方面关注的问题1、节水问题。受水区高耗水工业企业偏多,用水定额偏高,重复利用率偏低,污水处理回用率很低。供水损失率高,节水潜力较大。主张先节水,后调水。2、治污问题。受水区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严重,影响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主张先治污,后调水。3、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施南水北调,会对调水区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主张先保护生态环境,后调水,做到南北两利,共同发展。4、调水量大小问题。有的认为偏大,也有的认为偏小,需要进一步核实。5、筹资与水价问题。按2000年上半年价格水平初步框架,近期东线一、二期和中线一期工程总投资约1300-1500亿元,其中主体工程投资约800-850亿元,配套工程投资约500-650亿元。需要做工程的经营性和公益性定量分析,合理确定投资结构。在研究中央与地方的资本金比例时,要把用水权、用水量、投资、水价等几方面进行挂钩,实行两部制水价,即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