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提速
分享打印 2001-12-11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房地产业在我国既是一个有着百多年历史的行业,又是一个刚复苏时间不长的新兴行业。全面复苏和迅猛发展的时间还只有十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入世将对我国的房地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沈建忠。 记者: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年竣工住宅最多的国家,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也从主要解决数量供应转变为既要有数量供应又要求建得更好并存的新时期。人们都说,入世对我国经济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入世后会给我国的住宅与房地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沈建忠:随着人们对住宅要求从不仅要有住,也要住得好;市场对住宅的环境、质量,包括功能也正在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现在开发商在对住宅进行市场推广时,越来越多地提到绿色、生态、科技、人文这样一些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居住概念正在发生质的转变。实际上这是一种国际趋势。如何适应这一种趋势,其中一个就涉及到住宅供应机制和体制的问题。住宅要提高它的品位,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要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应该也必须走产业化的路,这也是一种国际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入世后尽管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但如何尽快实现产业化,却是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之一。 记者:从1996年,我国提出实现住宅产业化的目标后,住宅产业化作为一个名词也时时被人提起。但究竟什么是住宅产业化?为什么住宅产业化在住宅建设中处于这么重要的地位? 沈建忠:住宅产业化,是指让住宅融入社会化大生产的模式中来进行发展。有人给它归纳为六化,即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机械化。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程度,市场也成熟到了一个程度,必然要求包括住宅这样一种涉及面广的产品生产组织形式有一个质的提高。入世后从市场管理来说,有一个游戏规则接轨的过程,但具体到住宅建设,本质上却是产业产出效率的竞争。要说入世后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无论是从机遇角度说,还是从挑战角度说,都必然会带来对住宅产业化的推动,并加快其产业化的过程。目前我国在实现住宅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化水平差距比较大,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缺乏领导产品发展的技术标准和市场运行的机制。二是我国产业化程度低,各地没有形成住宅发展的主导体系,更没有办法围绕这样一个体系去做。三是条块分割,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记者:入世后无论是从机遇讲,还是从挑战讲,都会加快我国住宅产业的推进过程。那么在具体推进这一过程时,我们该怎样努力? 沈建忠:我想大概有这样几条:第一,要加强标准和模数协调基础性的工作。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应该跟国际接轨,否则会很被动。 第二,加快产业政策的配套。我们现在的住宅产业化政策,在配套方面还不完善,国务院颁发的72号文件――――《关于加快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里提到的对住宅产业化要在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目前基本还在制订当中。国外很多产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除了市场有需要外,最大的因素可以说是有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 第三,要加强民族品牌的发展。 记者:加快住宅产业化,离不开房地产开发大企业的参与和推动。那么加强民族品牌的发展,是不是说也要同时培育一批大型住宅开发企业? 沈建忠:我国入世后,随着外资的进入,房地产业也必然会出现一个以规模求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企业当中只有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企业集团才有生存能力、才能形成规模。企业要形成规模,实施品牌战略必不可少。应该说,规模化同时也是住宅产业实现集约化、内涵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以产业政策为先导,引导和扶持一批以住宅与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从事住宅部件研究开发设计和各种材料生产的企业,使之真正形成规模化,可以说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企业自己也要努力。 同时在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快推进和改造产业化的物流环境,因为住宅产业化的很大一部分成本都是在物流过程中发生的。现在全世界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走这个路子,采取强强联合、资本运作,实行连锁、加盟经营,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将来受到的冲击恐怕很大。因此入世对我国房地产企业来说,这个过程比较残酷,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是实惠。所以我们的企业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来源:《经济日报》12月11日/谢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