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高烧不降 投资者资金链条脆弱
分享打印 2003-04-10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彻底解决“烂尾楼”已经成了许多城市的头等大事。最近,包括海口、北海和深圳等在内的一批城市相继宣布,将在3至5年内解决老的“烂尾楼”问题。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烂尾楼”将成为一个“过去时”呢?近来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担忧:老的“烂尾楼”还没解决,或许新的“烂尾楼”的阴影已经笼罩在一些原非“烂尾楼重灾区”的城市上空。据报道,国土资源部不久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加强土地供应调控。同时,央行新的住房信贷政策也将出台,涉及高档房、别墅、商用房、多套住房的贷款利率及期房贷款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有关人士认为,对房地产业影响最大的内容包括:多套住房包括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为总房款30%-50%,及只发放现房贷款,期房贷款要经过国家有关房地产部门的批准等。有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736亿元,在几个资金来源中,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起主要作用。去年四大行的房地产贷款规模都在3100亿元以上,个人贷款总额已达到了6600多亿元,是1997年的35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20%到30%直接来自银行贷款,占房地产项目总投入30%到40%的建筑公司先行垫资施工的资金亦来自银行贷款,再加上一半以上的购房者也依靠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因此至少60%以上的房地产投资都源自银行。有统计表明,去年1至11月,有7个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40%,有8个省市新开工面积增幅超过40%,个别省市房地产开发新购土地投资同比增长150%。有些地区不能有效调控市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去年个别城市一些区位的地价上涨了1倍以上。有的城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部分地区住房供求结构失衡,空置量增加。中低收入家庭买房难和城市大户型、高档公寓严重积压问题频现。有关加强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的措施,从今年初开始就一直是各种金融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近日分析认为,目前部分地区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上涨过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热”、“虚热”和结构性问题,存在较严重的市场风险。消息人士透露,实际上不久前各大银行已经收到了央行有关警惕房贷风险方面的通知,具体内容大致就包括央行下发征求意见稿的主要条款。在去年个人住房贷款发展最快的城市中,不曾经历“烂尾楼”之痛的上海无疑是最惹眼的地方。上海去年个人消费贷款的一大特点就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仍然保持主导地位。当年末全市商业银行的这项贷款余额已突破千亿元,其中12月份就增加65.55亿元,为全年各月增幅之冠。据统计,去年上海预售商品住宅中每平方米3000元以下的仅占14.4%,5000元以上的占33.6%,全市在建别墅总量达到创纪录的420万平方米。在去年上海预售商品住宅中,每套10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占33.6%。另有调查表明,上海住宅的购买者结构主要倾向于本外地的房地产投资者,一人几套甚至多达几十套的情形屡见不鲜。在上海租用高档商住楼的则主要是外籍人员和小型公司。排除宏观经济等因素,光是很多跨国公司的本地化趋势及产业迁徙,也足以令租房的高薪外籍人员骤减。一些人据此认为,上海房价下跌的压力已经很大,如果租金不能满足按揭的话,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链很可能断掉,银行风险必然就此凸现。据悉,与上海极其相似的北京房价目前比去年同期已经下降了10%左右。由于收缩房贷业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商业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目前我国的内需主要是靠住房和汽车消费来拉动,因此央行会极其谨慎地对待商业银行的房贷风险问题,猛然收紧房贷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即便考虑银行利益和地区经济的因素,央行也不会贸然下令紧缩房贷,“毕竟谁都不愿再次见到当年的海南”。但他仍担忧,如果央行认为风险确实已经高出承受力,决意出手控制风险,那么商业银行就不得不收缩贷款,一批实力不足的开发商必然要面临资金链问题。这样下去,会不会有人跳楼很难说,新的“烂尾楼”一定不再出现,谁也打不了包票,银行的贷款坏帐率因此会有什么变化也无人敢细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各地正喊着口号要大力解决上世纪末剩下的“烂尾楼”之际再出现新的“烂尾楼”,是任何人都难以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