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二度联姻海外基金 用资本杠杆走扩张路
分享打印 2005-07-21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首创置业以携手RZP吸收海外基金的模式,开始潜行长三角。7月1日,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2868.HK,以下简称首创置业)发布公告称,将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业投资公司之一——新加坡GIC(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RZP(RecoZiyangPteLtd)二次“联姻”,在上海合资成立“新创地产投资”,经营范围包括发展、经营及管理国内的住宅、商用及写字楼物业,并从事与房地产相关的投资、收购。此次合作的背后,是首创置业有意与北京华润、香港恒基兆业等多家地产巨头角逐无锡一块占地2200亩的土地。引入海外基金为强大资金支撑,首创置业的“长三角攻略”开始显现。蓄谋“长三角”?首创进军沪上“蓄谋已久”。早在去年底,上海“第六届中国住交会”上,就出现了首创置业总裁唐军和其“精锐部队”的身影。其间,首创置业通过媒体反复强调,将发展异地市场,要考虑在管理半径许可的情况下,稳步进行“异地扩张”。当时,唐军在接受上海当地媒体采访时曾流露出对上海市场的渴望,“上海市场是中国最重要的市场,我们一定要拿下。这只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什么时机来实现的问题。”时隔半年,首创置业进攻上海的步伐明显加快。自从去年10月与RZP实现首次合作之后,双方再度携手在上海注册成立合资公司——“新创地产投资”。该公司注册资本1.65亿美元,首创置业与RZP分别占51%和49%的股份。对于双方的合作,有业内人士猜测,虽然首创置业方面一再表示目前还没有在上海选定具体项目,但从北京首创置业与GIC的多次合作中可以发现,双方一般都是会就某个具体项目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既然目前双方出资签订合作协议,那么,很有可能双方将会在不久之后公布其第一个合作项目。首创置业的知情人士也向记者坦言,“目前,上海已有几家开发商向我们寻求合作。”而在首创置业内部,另一种说法已经流传开来:“新创地产投资”将以上海为中心,逐步拓展长三角业务。而这种迹象早已经出现。事实上,一个月前,首创置业的投资团队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长三角重要的二线城市——无锡。近年来,无锡一直是实力开发商争夺的热城。万科以19.5亿元获得无锡滨湖新城2号地块,顺驰以13.7亿元拿下滨湖新城3号地块,此前上海复地也以7079万元竞得无锡6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海绿地则于5月中旬以8.3亿元从顺驰手中取得无锡惠山760亩土地。无锡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成为大地产商实施长三角战略的一个重镇。记者从北京首创置业内部人士处获悉,首创置业瞄准的是无锡市的滨湖新城1号地块。该地块属无锡市今年土地出让的重头之一,土地面积超过2200亩,是一个巨大的商住综合性项目,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参与无锡拿地在先,合资公司上海注册成立在后,让人不得不把两者联系起来猜测:如果夺地成功,无锡地块会不会就是上海合资公司在长三角的第一个项目?资本杠杆“现在很多开发商都试图进行大规模的扩张,资金成了一道难越的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首创置业通过与新加坡RZP的合作可以为他们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充足的资金。事实上,首创置业的一位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可以肯定的是,与新加坡RZP建立合资公司之后,我们征集新项目的底气就更足了。”与其说是底气足,不如说是资金足。因为“资本为王”一直是房地产的铁律。而首创置业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对此一直坚定不移。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房地产业的根本问题是资本,而资本才是推动首创置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正是有了刘晓光这种理念,从上市融资,到银行信贷,再到今天的基金融资,首创置业从来都不会放过每一个“获取资金”的途径。2004年6月,首创置业在香港上市,数月之后,首创置业就紧紧盯住海外基金,并在证券市场选择了GIC基金作为战略伙伴,允许其最多可持有首创置业40%的股份;2004年10月,首创置业首度与RZP订立合营合同,在北京成立一家合资企业。据了解,合营企业总投资额为9000万美元,其中包括60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公司与RZP各出资55%和45%。合营公司将发展及建设位于北京朝阳区朝阳路十里堡1、2号项目,包括住宅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出售、出租及相关经营和物业管理业务。除此之外,首创置业与ING也共同发起了中国第一只房地产基金——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投资伙伴包括东南亚、欧美、香港等地众多跨国投资机构,该基金计划筹集资金超过60亿元,期限为8年-10年,这也是全球首家面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金。目前,该基金已经与首创置业合作投资了两个大型地产项目。显然,此次与RZP的二次合作无疑将是首创置业在资本领域上的再度发力。“国内资本市场不够景气,加之目前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所以都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海外资金;而同时,很多海外基金又非常看好中国房地产的投资前景。”戴德梁行(香港)董事陈家辉日前分析,即便如此,海外基金对国内企业的投资还是相当谨慎,只有运作机制比较透明、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的企业才有可能得到海外基金的青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