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攀比导致房价上涨
分享打印 2005-07-28 00:00 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房地产新政后,当前国内房地产大势如何、目前面临着哪些困难与问题、未来的发展态势如何?这些都是国内民众、企业及政府急需了解的问题。而刚出炉的“八省市稳定房价工作检查报告”,可以说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定的答案。对住房需求状况关注不够?从接受检查的八省市的情况来看,有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有所放缓,但多数地方的增长幅度依旧,而且总体上来看,这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究其原因,这些省份都是房地产发展的二线省份,市场刚刚走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要想靠政策让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逆转是不可能的。而二线省份的二手房市场本身就不发达,政策对其影响与冲击也不是太大。应该注意的是,房地产二手市场繁荣是未来房地产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既要在二手房市场减少炒作,又保证发展,并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十分重要。在笔者看来,这次的检查报告对消费者的调查了解不够。因为多数子报告中,没有反映目前消费者的住房需求状况,如这些消费者住房现状、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及消费意愿等。而这种消费者的住房需求状况才是决定房地产市场未来趋势最为关键的因素。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前住房消费者由于房地产新政基本上处于持币观望的状态。但是,消费者是不是真的持币在手上而不愿意购房呢?有报告中指出,目前不少中等收入民众都希望自己有大房子,如果民众手中没有购买大房子的能力,就不能算是持币观望了。而且房地产市场得以大力发展,住房信贷消费助力不小。民众之所以没有像以往那样涌入房地产市场,一是民众购房比以往理性,他们在住房消费时会反复计算,并把以往不会考虑的风险计算在内;二是随着国内银行改革的深化,随着银行对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调整,肯定会改变以往那种银行信贷失控的状况,也必然会要求对个人消费信贷严格审查。可以说,目前民众之所以不会贸然进入房地产市场,并非持币待购,而是消费者与银行信贷的理性化。攀比导致房价上涨尽管从检查组报告来看,各地的房价除少数地方外,基本上在逐渐回落,好像也在向政府政策所要达到的稳定房价的目标发展。但是,除个别地方外,房价的上升是普遍的趋势。而且,不少地方理解的房价上升,并不是因为房地产本身内在的成本所导致的结果,而是与其他地方比较的结果。多数地方汇报情况时,都说该地的房价在全国平均房价下低多少百分比,会说该地的房价比其他地方的房价低多少,但就是没有哪个地方来比较一下当地民众收入水平和当地民众住房支付购买力。其实,离开了地点来谈房价是没有意义的。用一个地方的房价与其他地方的房价比较也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是同一个地方,如果仅是用一种平均房价来说明市场,那么这种价格并没有包括多少有用的信息。比如说,北京市的房价,如果今年的中低档产品进入市场比较多,而高档产品进入市场少,尽管该市场的房价在快速上涨,但平均房价也无法反映出该地房价的实际情况,这些信息也无法成为市场当事人决策之依据。因此,对目前所指的房价稳定,并非一个平均房价如何,而在于科学、规范、合理的房价指数基础上来做出有效的判断。因此房价指数的建立是目前判断国内房地产市场最为重要方面。还发现新的情况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不太高,土地流拍的现象多有出现。当开发商面临着宏观调控一系列的不确定性,而土地要素价格上涨,土地流拍也属正常。这说明了房地产企业不仅看到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还在为这种风险而调整企业行为。着力调整住房结构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市场炒作行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可以说各个省市在这方面基本上达成了共识。目前重要的是如何把这次对房地产市场的整顿成果固定下来,以更好的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随着对房地产市场产品的结构调整,各地在经济适用房与普遍商品房的规划、用地安排都有详细的决议与规定,特别是有些省份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十分仔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调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产品结构,特别是强调中低价普遍商品房的建造,应该是这次房地产新政的重点。但是这个重点如何落实,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调整经济适用房在整个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房地产市场主体为房地产新政做出了积极的调整。这既可表现为消费者对住房购买的理性化,也可以表现为房地产开发商企业行为的理性化。但还是有开发商借助利益集团的强势来对抗市场,例如集体合谋抬高房价。总之,房地产新政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但房地产市场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市场发展之动向,以便及时应对。(21世纪经济报道)